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7 158 159 160 下一页
五人说经
五力明王
五刀
五三八二
五千上慢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经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五上堂
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经
五小部
五山
五山十刹
佛类词典(续上)
五八识五人说经
五力明王
五刀
五三八二
五千上慢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经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五上堂
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经
五小部
五山
五山十刹
五八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也。此二种识俱为现量,无我法之二执者。至佛果时,同时五识为成所作智,八识为大圆镜智。
【佛学常见辞汇】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术语)眼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也。此二种识俱为现量,无我法之二执者。至佛果时,同时五识为成所作智,八识为大圆镜智。
【佛学常见辞汇】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五人说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一、佛说,如常。二、弟子说,声闻菩萨说法,为佛所认可者。三、仙人说,五通仙人从佛入道说法化人者。四、诸天说,如帝释在善法堂常说般若者。五、化人说,上四种人,隐本现化说法者。如观佛三昧海经六,罗睺罗化为转轮圣王,至须达家度毗祛离者是也。见智度论二。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三、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饶益有情,是名仙说。
〔四、诸天说〕,天即梵、释等诸天也。谓如帝释,每于善法堂上,常为忉利诸天演说般若大经等,是名诸天说。(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化人说〕,化人即三乘圣人,随机现化者也。谓如罗睺罗,化作金轮王,而度城东老母。先赞福果因缘,后说大乘妙法,是名化人说。(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
(名数)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一、佛说,如常。二、弟子说,声闻菩萨说法,为佛所认可者。三、仙人说,五通仙人从佛入道说法化人者。四、诸天说,如帝释在善法堂常说般若者。五、化人说,上四种人,隐本现化说法者。如观佛三昧海经六,罗睺罗化为转轮圣王,至须达家度毗祛离者是也。见智度论二。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三、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饶益有情,是名仙说。
〔四、诸天说〕,天即梵、释等诸天也。谓如帝释,每于善法堂上,常为忉利诸天演说般若大经等,是名诸天说。(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化人说〕,化人即三乘圣人,随机现化者也。谓如罗睺罗,化作金轮王,而度城东老母。先赞福果因缘,后说大乘妙法,是名化人说。(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
五力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不动等之五大明王也。此五大明王为五大力菩萨之变身,故云五力明王。(参见:五大力菩萨)
(明王)不动等之五大明王也。此五大明王为五大力菩萨之变身,故云五力明王。(参见:五大力菩萨)
五刀
【佛学大辞典】
(譬喻)有人为王所逼走旷野,有旃陀罗五人各持刀逐其人。五刀譬人之五阴也。见涅槃经二十三,杂阿含经四十三。
(譬喻)有人为王所逼走旷野,有旃陀罗五人各持刀逐其人。五刀譬人之五阴也。见涅槃经二十三,杂阿含经四十三。
五三八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遍计所执性等三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术语)法相宗所立。谓相名等五法,遍计所执性等三性,眼等八识。我空法空二无我也。楞伽经一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五千上慢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五千比丘怀增上慢之心,释迦将说法华经,彼等谓我既得妙果,何要闻法华,立座而去。法华经方便品曰:「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杂语)有五千比丘怀增上慢之心,释迦将说法华经,彼等谓我既得妙果,何要闻法华,立座而去。法华经方便品曰:「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五千五百佛名咒除障灭罪经之略名。
(经名)佛说五千五百佛名咒除障灭罪经之略名。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五上堂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与五参上堂同。
(仪式)与五参上堂同。
五上分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无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五下分结而立五上分结。于色界无色界起之,且为之不得离色界无色界,故谓之上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上分。一色爱结,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二无色爱结,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三掉结,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四慢结,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五无明结,二界众生痴闇之烦恼。见同上。
【佛学次第统编】
色无色界所起之结惑:
一、色爱结 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二、无色爱结 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三、掉结 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四、慢结 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五、无明结 二界众生,痴闇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上分结者,即色界、无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无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著无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色爱结〕,无色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无色界众生,虽无色质,而于受、想等法,未能舍离,取著四空禅定欲乐境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四空者,即无色界天中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
〔三、掉结〕,掉者动也。谓上二界众生,心念散动,退失禅定;由此掉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上二界者,色界、无色界也。)
〔四、慢结〕,慢者,自恃轻他也。谓上二界众生,爱染未断,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无明结〕,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上二界众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由此无明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术语)色界无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五下分结而立五上分结。于色界无色界起之,且为之不得离色界无色界,故谓之上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上分。一色爱结,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二无色爱结,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三掉结,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四慢结,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五无明结,二界众生痴闇之烦恼。见同上。
【佛学次第统编】
色无色界所起之结惑:
一、色爱结 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二、无色爱结 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三、掉结 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四、慢结 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五、无明结 二界众生,痴闇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上分结者,即色界、无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无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著无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色爱结〕,无色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无色界众生,虽无色质,而于受、想等法,未能舍离,取著四空禅定欲乐境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四空者,即无色界天中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
〔三、掉结〕,掉者动也。谓上二界众生,心念散动,退失禅定;由此掉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上二界者,色界、无色界也。)
〔四、慢结〕,慢者,自恃轻他也。谓上二界众生,爱染未断,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无明结〕,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上二界众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由此无明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下分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三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谛理之烦恼。此五惑于欲界而起者,且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教仪集注中,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
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 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
二、瞋结 瞋恚之烦恼。 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
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著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结〕,瞋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术语)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三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谛理之烦恼。此五惑于欲界而起者,且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教仪集注中,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
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 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
二、瞋结 瞋恚之烦恼。 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
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著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结〕,瞋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下分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五十六。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五十六。
五小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观经疏,观无量寿经之疏。二、光明玄,金光明经之玄义。三、光明疏,金光明经之文句。四、观音玄,又曰别行玄,请观世音经之玄义。五、观音疏,又曰别行疏,请观世音经之文句。已上共为天台智者之作。以有三大部。玆故曰五小部。共有四明尊者之记。
(名数)一、观经疏,观无量寿经之疏。二、光明玄,金光明经之玄义。三、光明疏,金光明经之文句。四、观音玄,又曰别行玄,请观世音经之玄义。五、观音疏,又曰别行疏,请观世音经之文句。已上共为天台智者之作。以有三大部。玆故曰五小部。共有四明尊者之记。
五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山十刹)
(名数)(参见:五山十刹)
五山十刹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五山之名。起于天竺。吾国南宋时创之。十刹亦创于吾国。五山十刹共属临济。
(杂名)五山之名。起于天竺。吾国南宋时创之。十刹亦创于吾国。五山十刹共属临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