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五方  拼音:wǔ fāng
1.东、西、南、北及中央。
2.中国与四夷。《礼记。王制》:「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漢語大詞典》:五方旗
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常用于军中,相传为 黄帝 所设。宋史·礼志二十四:“殿前都指挥使 王超 执五方旗以节进退,又於两阵中起候臺相望,使人执旗如臺上之数以相应。”《水浒传》第一○九回:“敲金边,出五方旗,放大炮,掌号儹行营,各各摆阵出战。”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部·五方旗
《漢語大詞典》:五方幢
五方旗。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五方幢,招颭如风,四下里兵戈摆的没些儿缝。”
《国语辞典》:五方佛  拼音:wǔ fāng fó
佛教寺院供奉的五尊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象徵理智不二;左边第一位为南方宝生佛,象徵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象徵觉性;右边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象徵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如来,象徵事业。也称为「五智如来」。
《分类字锦》:五方纯色(五方纯色)
余靖五色雀诗五方纯色俨衣冠应是山灵寄羽翰自注尤可爱者朱蓝正色若朝服焉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五方旗帜
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
《漢語大詞典》:五方色
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南朝 梁 皇侃 疏:“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谓五方间色,緑、红、碧、紫、駵黄色是也。”通典·兵二:“旗身旗脚,但取五方色,迴互为之。”
《漢語大詞典》:五方狮子舞(五方獅子舞)
唐 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於西南夷、 天竺 师子 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崑崙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分類:舞乐
《分类字锦》:五方香床(五方香床)
南部烟花记隋炀帝观文殿前两厢为堂各十二间堂中每间十二宝厨前设五方香床缀贴金玉珠翠每驾至则宫人擎香炉在辇前行
《國語辭典》:五方杂处(五方雜處)  拼音:wǔ fāng zá chǔ
各地的人聚居一起。形容居民复杂。《镜花缘》第二七回:「此国人为何生一张猪嘴?而且语音不同,倒像五方杂处一般,是何缘故?」也作「五方杂厝」。
《國語辭典》:五方杂厝(五方雜厝)  拼音:wǔ fāng zá cuò
各地的人聚居一起。形容居民复杂。《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也作「五方杂处」。
《國語辭典》:五方杂厝(五方雜厝)  拼音:wǔ fāng zá cuò
各地的人聚居一起。形容居民复杂。《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也作「五方杂处」。
《漢語大詞典》:四斗五方
形容旗帜大,有四五斗方。斗方,一尺见方。《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山背后一彪军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斗五方旌帜,金瓜银斧,黄鉞白旄。”
《國語辭典》:跑五方  拼音:pǎo wǔ fāng
一种民间风俗。在人脸上涂油彩,扮成鬼卒,手拿著钢叉,往各处奔跑,算是驱除野鬼的意思。《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才散了。」
《分类字锦》:如五方色
魏书礼志太学博士崔瓒议云案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及祭祀志云迎气五郊自永平中以礼谶并月令迎气服色因采元始故事兆五郊于洛阳又云五郊衣帻各如方色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