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國語辭典》:五行  拼音: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万物运行变化,形成各种现象。《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孔子家语。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國語辭典》:九五  拼音:jiǔ wǔ
九,阳数,《易经》中以⚊表示。五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比喻君位。《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國語辭典》:中央  拼音:zhōng yāng
1.中间或中心地方。《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
2.指国君。《韩非子。扬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清。王先慎。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
3.最高政府所在地。相对于地方而言。如:「中央政府」。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传说,故说法不尽相同,较主要者为:(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2)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國語辭典》:迎春  拼音:yíng chūn
1.迎接春日。古代在立春前一天,帝王率百官迎祭于东郊,后地方亦有此例。《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盖因刺史迎春之日,有个白衣人身长丈馀,形容怪异。」
2.迎接春天。
《國語辭典》:迎春花  拼音:yíng chūn huā
植物名。木犀科茉莉花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分枝细长,稍蔓状。叶对生,三出复叶,小叶披针形,深绿色,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毛。早春先叶开,花冠高盆形,裂片五至六枚,椭圆形,鲜黄色。主要供观赏用。
《漢語大詞典》:迎秋
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 白帝 ,迎接秋季到来。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郑玄 注:“迎秋者,祭 白帝 白招拒 於西郊之兆也。”后汉书·祭祀志中:“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车旗服饰皆白。”
《國語辭典》:大飨(大饗)  拼音:dà xiǎng
1.合祭先王。《礼记。曲礼下》:「大飨不问卜,不饶富。」
2.宴飨宾客。《周礼。春官。大司乐》:「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
《漢語大詞典》:五风(五風)
(1).五方之风。文选·枚乘〈七发〉:“众芳芬鬱,乱於五风。” 李周翰 注:“五风,宫商角徵羽之风也。”古以宫、商、角、徵、羽配东、西、南、北、中五方。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五风转柔涧之音,千灯焰光明之色。” 清 梅曾亮 《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持古律衡,命观五风。” 宋晶如 注:“五风,五方之风。”
(2).中医谓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素问·金匮真言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3).五日刮一次风。 宋 范纯仁 《喜雪赋》:“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参见“ 五风十雨 ”。
《國語辭典》:五风十雨(五風十雨)  拼音: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语本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比喻风调雨顺。宋。王炎〈丰年谣〉五首之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元。萨都拉〈送广信司狱〉诗:「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也作「十风五雨」。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漢語大詞典》:黄中
(1).心脏;内德。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为黄为中央正色。心居五脏之中,故称黄中。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非黄中纯白,穷达一致,其恶能立功立事。”南史·沈约传:“汝并黄中英爽,终成奇器。”魏书·高允传:“ 高子 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同柢者,其玉步同;异柢者,其玉步异。是以有黄中而无阴血,无所析也。”
(2).中间黄色。 晋 陆机 《桑赋》:“故其形瑰族类,体艳众木,黄中爽理,滋荣烦縟。” 宋 韩维 《谢到水仙二本》诗:“黄中秀外干虚通,乃喜嘉名近帝聪。”原注:“此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 武当 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 清 钱谦益 《蜡梅》诗之二:“莫以黄中笑梔貌,狗蝇今日遍江乡。”
(3).指皇帝。《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黄中正位,含章居贞。”参见“ 黄中君 ”。
《漢語大詞典》:黄中君
天子的别称。 唐 康骈 剧谈录·李邺侯救窦庭芝:“ 德宗 曰:‘曩言黄中君,盖指於朕,未知呼卿为 鬼谷子 ,何也?’”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百工医技:“ 竇庭芝 与卜者 胡卢生 相善,一日谓 庭芝 曰:‘君家祸将至,非遇黄中君、 鬼谷子 不可救。’教 庭芝 以物色求之,得 李鄴侯 泌 ,倾家结之。未几, 朱泚 之乱, 庭芝 陷贼。事平, 德宗 命诛之。 泌 以前事上闻,特贷其死。 德宗 云:‘所言黄中君盖指朕,谓卿为 鬼谷子 ,何也?’”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天子古称:“《李泌外传》有术士,称帝为黄中君。”
分類:帝王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时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为帝王嬗代之应,其说尤盛于秦汉间。《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2.玉有五德。即仁、智、义、礼、信五德。《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3.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漢語大詞典》:戊己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郑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为日名焉。”吕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 高诱 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事类赋卷十九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鷰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适偶有所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达於他事也。”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宋 苏轼 《思无邪斋赞》:“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3).见“ 戊己校尉 ”。
《漢語大詞典》:戊己校尉
汉 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 元帝 初元 元年置。” 颜师古 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己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说戊己居中,镇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处 西域 之中抚诸国也。”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都护 甘延寿 、副校尉 陈汤 发戊己校尉 西域 诸国兵至 康居 ,诛灭 郅支单于 。”亦省称“ 戊己 ”。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 晋氏 平 吴 以后,少获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诸国亦未宾从也。”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车师 旧国,俯枕前廷;戊己遗墟,斜连后壁。”
《漢語大詞典》:群帝
道家谓五方之帝。 唐 杜甫 《玉台观》诗:“宫闕通羣帝,乾坤到十洲。” 仇兆鳌 注:“道书:天有羣帝,而大帝最尊。羣帝,五方之帝也。”
分類:道家五方
《漢語大詞典》:五华(五華)
(1).五色仙花。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冠五华於仙草,超四照於灵木。”
(2).谓五色光华。 明 陶宗仪 《元氏掖庭记》:“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
(3).道教谓五方之气。黄庭内景经·上有:“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衝臚间。” 务成子 注:“五华者,五方之英华,即气也。”参见“ 五气 ”。
《漢語大詞典》:五气(五氣)
(1).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2).五行之气,五方之气。鹖冠子·度万:“五气失端,四时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五行之气。” 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
(3).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五种情感。逸周书·官人:“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诚於中,发形於外,民情不可隐也。”
《漢語大詞典》:五气(五氣)
(1).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2).五行之气,五方之气。鹖冠子·度万:“五气失端,四时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五行之气。” 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
(3).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五种情感。逸周书·官人:“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诚於中,发形於外,民情不可隐也。”
《國語辭典》:太皞  拼音:tài hào
帝号。即伏羲氏。《幼学琼林。卷首。历代帝王纪》:「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在位百五十年。」也作「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