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归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家之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优婆夷。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归五戒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大毗婆娑论名为五学处。大庄严经名曰五大施。俱舍论名曰近事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何等名为五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又】指持五戒之优婆塞而云五戒,如赵五戒,智举五戒等。仁王经上曰:「有千万亿五戒贤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佛学次第统编】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三藏法数】
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五戒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初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皈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优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净士女。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何以故?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者。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能止三业所起之恶。故通名防止。
【佛学常见辞汇】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
五戒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优婆塞五戒相经之略名。
五戒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萨婆多部宗之义,不许五戒之分受,成实宗之义,则许随意分受。俱舍论十四曰:「近事必具律义。」成实论五戒品曰:「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论十三曰:「五戒有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五戒果报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持五戒则得人趣之果报。文句四下曰:「普曜曰:五道源来,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五戒与五常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天台仁王经疏上引提谓经以五戒配于五常,谓不杀,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淫,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止观六上所配不同:谓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淫戒也。
五戒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戒一一各有五神。护持五戒者。见灌顶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受五戒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遵式撰。
受五戒八戒文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作者未详。
菩萨五戒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之略名。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之异名。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与菩萨戒本经同本。后附礼佛,发愿,受绳床等法。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同本异译。记菩萨戒之戒相者。五戒者为五邪命五放逸事等。非杀,盗等五戒。大乘律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