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夷馆(四夷館)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国语辞典》:普庵老祖  拼音:pǔ ān lǎo zǔ
油漆匠所供奉的神。生于徽宗政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相传曾在空际题名,不用规矩等工具,即能空手作画。
《国语辞典》:民权初步(民权初步)  拼音:mín quán chū bù
书名。国父所著,五卷,二十章。全书成于民国五年。内容有关于社会建设,专讲集会议事的法则,其目的在使一般国民熟谙议事法则,以练习初步民权的运用。
《国语辞典》: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  拼音:qià kè tú tiáo yuē
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中国与俄国在恰克图所缔结的条约。条约中确定外蒙边界,开恰克图为贸易之地,准许俄国人在北京设立教堂及派遣留学生至中国。
《国语辞典》:刘阮上天台(刘阮上天台)  拼音:liú ruǎn shàng tiān tái
汉明帝永平五年(西元62),刘晨、阮肇二人上天台山采药,迷路不得返家。经十三日饥渴,采食桃子,才吃数颗,便止饥且体力充沛。见溪流中有芜菁叶,甚鲜,复有胡麻饭一杯流下,二人乃知此地有人家。遂度山,见二女,容颜绝妙,殷勤款待二人。当地气候草木,常如春日。半年后,因思乡,求归。至家,子孙皆已历七世。见《太平广记。卷六一。天台二女》。
《国语辞典》:北洋机器局(北洋机器局)  拼音:běi yáng jī qì jú
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由崇厚聘请英国人所建的兵工厂,后由李鸿章接办加以扩大,改称为「北洋机器局」。于八国联军时被燬。
《国语辞典》:永嘉之乱(永嘉之乱)  拼音:yǒng jiā zhī luàn
晋朝怀帝永嘉五年(西元311),匈奴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怀帝,中原大乱。永嘉十年,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悯帝,西晋灭亡,史上称为「永嘉之乱」。
《国语辞典》:拔睹儿(拔睹儿)  拼音:bá dǔ ér
武士、勇士。译自蒙古语。宋理宗五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天地底气力里阔端太子令旨,道与猪哥、胡秀才、刘黑马、田拔睹儿、大小官员、诸色人等。」也作「八都鲁」。
《漢語大詞典》:红衣大将(紅衣大將)
红衣大炮的别称。 后金 天聪 五年(1631年),红衣大炮造成,钦定名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故称。 清 黄遵宪 《哀旅顺》诗:“礮臺屹立如虎闞,红衣大将威望儼。”
分類:五年
《漢語大詞典》:卜禘
占卜择定禘祭的日期。禘为天子五年一度合祭祖先的大祭。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郑玄 注:“禘,大祭也。” 孔颖达 疏:“禘是大祭,必先卜。”
《漢語大詞典》:大审(大審)
明 代刑制,每五年朝廷命司礼太监会同三法司堂上官审理刑狱,谓之大审。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凡遇丙辛之年,即特勅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员,前往三法司録囚,名曰大审。”明史·刑法志二:“ 成化 十七年命司礼太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於大理寺审録,谓之大审。 南京 则命内守备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輒大审。”
《漢語大詞典》:平等法会(平等法會)
佛教语。即无遮会(梵文意译)。原意为五年一次的大斋会。谓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南史·梁纪中:“帝幸 同泰寺 ,设平等法会。”
《漢語大詞典》:隗照版
晋汝阴人隗照,善《》,临终以书版授妻,谓五年后有龚姓者负金来,可示此版求金。五年后,使者果至,妻示版求金。使者出蓍占筮,答道:你夫自藏金,知我善《》,故以书版寓意,金在屋东地下九尺。掘之,果得金五百。见《晋书。艺术传。隗照》。后因以"隗照版"用作藏金于地下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隗炤版
晋 汝阴 人 隗炤 ,善,临终以书版授妻,谓五年后有 龚 姓者负金来,可示此版求金。五年后,使者果至,妻示版求金。使者出蓍占筮,答道:你夫自藏金,知我善,故以书版寓意,金在屋东地下九尺。掘之,果得金五百。见晋书·艺术传·隗炤。后因以“隗炤版”用作藏金于地下的典故。 清 唐孙华 《迭前韵训砾圃》诗之二:“恨无 隗炤 版,壁下早藏金。”
《漢語大詞典》:灭虢取虞(滅虢取虞)
鲁僖公 五年(公元前655年), 晋献公 假道 虞国 ,出师伐 虢国 。灭 虢 后,又回师灭掉 虞国 。后以“灭虢取虞”为典故,谓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又消灭掉乙国的谋略。《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今先定 西蜀 ,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併吞 东吴 ,此‘灭虢取虞’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