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说(参见:本)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又】(名数)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见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论十九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梵语出名义大集四一。【又】一、定力,一切禅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结果也。三、借识力,色界二禅天以上,总无眼等五识,若有必用,则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禅天之五识,谓之借识力。四、大愿力,佛菩萨之大誓愿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种之力,不可思议,非现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识论中以之决一切诸法性相,独不判此五力。宗镜录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业通力最强,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谓之五力不可到。见三藏法数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次第统编】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进 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也。又进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 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也。又谓念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名念力。
四、定 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也。又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名定力。
五、慧 慧力,谓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也。又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 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五力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不动等之五大明王也。此五大明王为五大力菩萨之变身,故云五力明王。(参见:五大力菩萨)
五力不可到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俱舍论云:若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此中阴识神游空而去,俄顷即到所生之处,皆由业力所持。虽禅定神通等力,而不能遮其不往,亦不能令其住于馀道。故名力不可到也。(中阴者,谓诸众生身死之后,未曾托生,是名中阴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大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二、通力〕,通力者,即诸佛神通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神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三、大愿力〕,大愿力者,即诸佛大誓愿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大愿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四、法威德力〕,法威德力者,即佛法威德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威德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五、借识力〕,借识力者,即二禅已上,无有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假初禅之识而为己用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借识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二禅已上者,即三禅、四禅天也。)
五力难判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不能判摄也。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不思议境界,不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不判。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无染无净,非空非有,生死不能拘,结业不能缚;不起此定,而能普应十方,不与识法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
〔二、通力〕,通力者,即如来神通之力也。谓此通力变化无穷,随感而应,不谋而知,彻照万法,非思议之可及,岂识法之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
〔三、借识力〕,借识力者,谓如二禅以上,无有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借初禅眼耳身三识,以成己用。由此假他之用,非因本起,不属唯识,是故唯识难判也。(借初禅三识者,由初禅不著香味二尘,已无鼻、舌二识,惟有眼、耳、身三识。二禅已上,不著五尘,故五识俱无。若欲应用,则借初禅三识也。)
〔四、愿力〕,愿力者,即如来大愿之力也。而此愿力,非因爱见,不假思惟,乃是圣人旷劫度生功用而成,非思议之可及,岂识法之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法威德力〕,法威德力者,即如来应化威德之力也。谓此威德之力,乃是圣人不思议境界。如演一音,则普应群机。施一法,则众魔皆伏。利生无尽,功德难量,不与识法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