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云罗(雲羅)
(1).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借指整个天空。 唐 李商隐 《春雨》诗:“玉璫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云笈七籤》卷四二:“羽车曜云罗,令我飞上清。”
(2).高入云天的网罗。《文选·鲍照〈舞鹤赋〉》:“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羈。” 吕延济 注:“云罗,言罗高及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五:“ 崑崙 见玄凤,岂復虞云罗。” 元 刘因 《太常引》词:“冥鸿有意避云罗。问何处、是行窝。”
(3).比喻组成包围圈的军队。《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魏书·郭祚传》:“今云罗西举,开纳 岷 蜀 ;戎旗东指,镇靖 淮 荆 ; 汉 沔 之间,復须防捍。”
(4).轻柔如云的丝绸织品。 隋 王眘 《七夕》诗之二:“长裙动星珮,轻帐揜云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白琼仙》:“见五人悉係女子,袭云罗,曳雾縠,高髻堆鸦,不类近时装束。”
(5).形容盛多。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星期假日,游人云罗。”
(2).高入云天的网罗。《文选·鲍照〈舞鹤赋〉》:“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羈。” 吕延济 注:“云罗,言罗高及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五:“ 崑崙 见玄凤,岂復虞云罗。” 元 刘因 《太常引》词:“冥鸿有意避云罗。问何处、是行窝。”
(3).比喻组成包围圈的军队。《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魏书·郭祚传》:“今云罗西举,开纳 岷 蜀 ;戎旗东指,镇靖 淮 荆 ; 汉 沔 之间,復须防捍。”
(4).轻柔如云的丝绸织品。 隋 王眘 《七夕》诗之二:“长裙动星珮,轻帐揜云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白琼仙》:“见五人悉係女子,袭云罗,曳雾縠,高髻堆鸦,不类近时装束。”
(5).形容盛多。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星期假日,游人云罗。”
《漢語大詞典》:摩霄
接近云天,冲天。 唐 慧净 《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株盘仰承露,刹凤俯摩霄。”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南北徙鵾鹏,摩霄展金翅。” 杨笃生 《新湖南·现今大局之危迫》:“ 德国 之帝国主义,其发生於 小亚细亚 綰轂之道与 南美 诸国实业之场者,亦已羽毛丰满有摩霄振翮之势矣。”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天鼓
(1).天神所击之鼓。传说云天鼓震则有雷声。《史记·天官书》:“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云仙杂记》卷九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唐 李白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雷声隆隆,好象谁在猛击天鼓助威风!”
(2).道家的一种法术。中央牙齿上下相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鐘,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云笈七籤》卷三一:“叩齿之法……中央上下相对相叩,名曰鸣天鼓。”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
(2).道家的一种法术。中央牙齿上下相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鐘,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云笈七籤》卷三一:“叩齿之法……中央上下相对相叩,名曰鸣天鼓。”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
《漢語大詞典》:侵天
逼近云天。极言其高。 唐 韩愈 《游城南·风折花枝》诗:“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警世通言·乐小舍弃生觅偶》:“看潮人成羣作队,不待中秋,相随相趁,尽往江边游戏。沙滩畔,远望潮头,不觉侵天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