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拼音: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防堵百姓的口,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也作「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辞典》: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拼音: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防堵百姓的口,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晋书。卷七八。孔愉传》:「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也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辞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待驱兵领将,积草屯粮,平白地要把邻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语辞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拼音: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人在忧患中能发愤图强而得以生存,处于顺境易沉湎于安乐而招致灭亡。《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宋。陆九渊〈与苏宰书〉:「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国语辞典》: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不败之地)  拼音: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处于不败的位置。比喻掌握优势。《孙子。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宋。辛弃疾〈论阻汇为险须藉两淮疏〉:「古之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
《国语辞典》:礼义生于富足(礼义生于富足)  拼音:lǐ yì shēng yú fù zú
衣食富足则重礼义。汉。王符《潜夫论。爱日》:「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是故,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宋。卫泾〈潭州劝农文〉:「奸宄起于贫穷,礼义生于富足。故愿父老转相告语,率其子弟勤身从事。」
《国语辞典》:毒药苦口利于病(毒药苦口利于病)  拼音:dú yào kǔ kǒu lì yú bìng
(谚语)攻毒治病的药物,往往非常苦而难以下咽,却极具疗效。比喻正直忠诚的批评,往往人不喜欢听,但能使人改正缺失。《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国语辞典》: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苦口利于病)  拼音:liáng yào kǔ kǒu lì yú bìng
(谚语)能治瘉疾病的药,多苦口难咽。比喻谏言多拂逆于心,但确有益于人。《三国演义》第六○回:「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国语辞典》:喜怒不形于色(喜怒不形于色)  拼音:xǐ nù bù xíng yú sè
喜怒之情,不表露在脸上。《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国语辞典》: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智者)  拼音:yáo yan zhǐ yú zhì zhě
(谚语)明睿的人能判定是非,不轻信口耳转述毫无根据的传闻。如:「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大家不要再相信那些恶意中伤的小道消息了吧!」
《国语辞典》:血浓于水(血浓于水)  拼音:xiě nóng yú shuǐ
比喻骨肉至亲,或同族、同国等有血缘关系,而密切不可分。如:「一场灾变,让他们一家人血浓于水的情怀,展露无遗。」
《国语辞典》:燕燕于飞(燕燕于飞)  拼音:yàn yàn yú fēi
本是卫庄姜送归妾的诗。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后比喻女子出嫁。
《国语辞典》:严于律己(严于律己)  拼音:yán yú lǜ jǐ
对自己的约束很严格。如:「他平日修身养性,严于律己,品德高尚。」
《国语辞典》:形于辞色(形于辞色)  拼音:xíng yú cí sè
内在的思想表现于言辞及神情上。《晋书。卷七三。庾亮传》:「翼雅有大志,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也作「形于言色」。
《国语辞典》:形于言色(形于言色)  拼音:xíng yú yán sè
内在的思想表现于言辞及神情上。《魏书。卷一九。景穆十二王列传中。任城王云》:「每怀郁怏,形于言色,遂纵酒欢娱,不亲政事。」《晋书。卷八五。列传。何无忌》:「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也作「形于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