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种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福田)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三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得福报,是名贫福田。
〔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得福报,是名富福田。
【三藏法数】
(出大方便佛报恩经)
田以生长为义。谓人于应供养者而供养之,则能获诸福报。如农服力田亩,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
〔一、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二、无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故名无作福田。
福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佛学常见辞汇】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二种深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机法一体)
二种寂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寂静,舍离恩爱之家,避喧闹之世,闲居静处也。二、心寂静,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禅定,不起恶心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寂静,舍家弃欲,息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情闹,身之恶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静。二心寂静,于贪瞋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而不散乱,意之诸恶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静。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常见辞汇】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韨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身寂静〕,谓舍家恩爱及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愦闹,身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静。
〔二、心寂静〕,谓于贪瞋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无有散乱,意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静。
二种资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庄严之异名。福德与智德也。以此二德为资粮而證佛果也。见宝积经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宝积经所说。一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也。二智德资粮,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也。即第六度。见三藏法数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佛学次第统编】
宝积经云二种资粮:资即资助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
一、福德资粮 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德资粮 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三藏法数】
(出宝积经)
资即资助,粮即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
〔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德资粮〕,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二种庄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字部二种庄严)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纂要疏)
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非庄严者,即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即第一义庄严也。
〔一、形相庄严〕,谓人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能成就者,彼且住著色声等境,非真庄严,是名形相庄严。
〔二、第一义庄严〕,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二种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家与出家也。智度论七曰:「此中二种菩萨,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中略)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参见:菩萨僧)
【佛学常见辞汇】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證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
〔一、成就大力菩萨〕,论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边地及邪见家,是名成就大力菩萨。
〔二、新发意菩萨〕,论云:此菩萨初发心故,若生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善根。譬如真金在泥,终不变坏;若是铜铁在泥,则坏。是故新发意菩萨,不生边地及邪见家。(真金喻大力菩萨,铜铁喻新发意菩萨。)
二种轮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正法教令之二轮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二种远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行佛道之际,为欲使身器清净,远离身心二种之恶。即身远离,心远离也。
二种尊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尊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修成尊特,因位修行所成就佛之大相好也,是乃报佛之相好,别教之意也。二性具尊特,法性本具之妙相也,是乃法佛之相好,圆教之意也。此中性具之尊特为上品,修成之尊特为下品。而华严经之微尘数相好为修成,故是下品,法华经之微妙净法身为性具,故是上品,见妙宗钞四。
尊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胜应身尊大殊特。卢舍那佛是也。法华玄义十曰:「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亦翻光明遍照,亦名尊特,名胜应。」
【佛学常见辞汇】
尊贵特别。
二种独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麟喻独觉,部行独觉也。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二种阐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善根之阐提。此先天的,本来之阐提也。二、方便阐提。菩萨为化度众生,以方便假为阐提也。(参见:阐提)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亦云极恶。
〔一、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二、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二种薰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转识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识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分与本质之种子于第八识,谓之相分薰。薰习能缘之见分及自證分證自證分之种子于第八识内,谓之见分薰。
二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时解脱罗汉。纯根之罗汉,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方證罗汉之机根也。二,不时解脱罗汉。利根之罗汉,不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之道理,随时證罗汉之人也。见俱舍论二十五。【又】一,慧解脱罗汉。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證涅槃之罗汉也。二,俱解脱罗汉,解脱慧障,定障亦解脱,于为定之极处之灭尽定,得出入自在者也。此人兼好事用之功德,故练习禅定,得种种之神通等也。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證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證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證涅槃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羯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之羯磨。(参见:羯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治罪羯磨。比丘犯罪,则大众作法,治定其罪也。二,成善羯磨。比丘有犯戒之罪,许对众发露,得灭其罪,而成就善根也。见四分律忏六聚法篇。【又】一,永摈羯磨。佛在世时,若比丘犯罪,不见自过,其性刚强,永无改悔,即作法白众,随即摈黜,尽此一身,不复再同僧事也。二,调伏羯磨。比丘犯法,未曾忏悔,则凡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之,以使调停摄伏,自能知过改悔,求僧忏,不复犯罪也。见毗尼母论二。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