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7,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龙门二十品
龙血树
二十空
二十部
二十二门
二十二品
二十二根
二十七宿
二十八天
二十八生
二十八有
二十八见
二十八祖
分类词汇(续上)
吏读式龙门二十品
龙血树
佛类词典
二十天二十空
二十部
二十二门
二十二品
二十二根
二十七宿
二十八天
二十八生
二十八有
二十八见
二十八祖
二十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裟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见诸天传。
(名数)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裟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见诸天传。
二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无性自性空),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故名小空。(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七、胜义空〕,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八、有为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九、无为空〕,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
〔十、毕竟空〕,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毕竟空。
〔十一、无际空〕,谓一切诸法,灭无有终,起无有始,起灭之际,无从可得,故名无际空。
〔十二、散空〕,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皆无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无变异空〕,谓一切法,非常非灭,不变不异,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无变异空。
〔十四、本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十六、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灭,本来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谓一切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灭,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无性空〕,谓一切诸法,悉皆虚假,皆无实性,故名无性空。
〔二十、自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名数)(参见:空)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无性自性空),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故名小空。(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七、胜义空〕,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八、有为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九、无为空〕,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
〔十、毕竟空〕,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毕竟空。
〔十一、无际空〕,谓一切诸法,灭无有终,起无有始,起灭之际,无从可得,故名无际空。
〔十二、散空〕,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皆无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无变异空〕,谓一切法,非常非灭,不变不异,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无变异空。
〔十四、本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十六、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灭,本来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谓一切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灭,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无性空〕,谓一切诸法,悉皆虚假,皆无实性,故名无性空。
〔二十、自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二十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分派有二十。(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名数)小乘之分派有二十。(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小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十二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三、善恶无记之三性,四、欲色无色之三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三、能称所称,十四、五类分别,十五、得成就,十六、内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断,十九、见非见,二十、六识内几识所见,二十一、常无常,二十二、根非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众生,以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之方便而度众生,即由其三昧出生二十二门也。如供养如来门、一切布施门、具足持戒门、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声闻小乘门、缘觉中乘门、无上大乘门、无常众苦门、无我众生门、不净离欲门、寂静灭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众法门等。
(名数)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三、善恶无记之三性,四、欲色无色之三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三、能称所称,十四、五类分别,十五、得成就,十六、内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断,十九、见非见,二十、六识内几识所见,二十一、常无常,二十二、根非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众生,以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之方便而度众生,即由其三昧出生二十二门也。如供养如来门、一切布施门、具足持戒门、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声闻小乘门、缘觉中乘门、无上大乘门、无常众苦门、无我众生门、不净离欲门、寂静灭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众法门等。
二十二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二十二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眼根Caks!urindriya,二耳根S/rotrendriya,三鼻根Ghra%n!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a%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s!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十苦根Duh!khendriya,十一乐根Sukhendriya,十二忧根Daumanasyendriya,十三喜根Saumanasyendriya,十四舍根Upeks!endriya,已上五者,所谓五受也。十五信根S/raddhendriya,十六精进根Viryendriya,十七念根Smr!tindriya,十八定根Sama%dhindriya,十九慧根Prajn^edriya,已上五根,所谓信等之五根也。二十未知当知根Ana%jn^a%tama%jn^a%sya%mindriya,二十一已知根A^jn^endriya,二十二具知根A^jn^a%ta%vindriya,已上三者所谓三无漏根也。见俱舍论三、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名数)(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眼根Caks!urindriya,二耳根S/rotrendriya,三鼻根Ghra%n!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a%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s!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十苦根Duh!khendriya,十一乐根Sukhendriya,十二忧根Daumanasyendriya,十三喜根Saumanasyendriya,十四舍根Upeks!endriya,已上五者,所谓五受也。十五信根S/raddhendriya,十六精进根Viryendriya,十七念根Smr!tindriya,十八定根Sama%dhindriya,十九慧根Prajn^edriya,已上五根,所谓信等之五根也。二十未知当知根Ana%jn^a%tama%jn^a%sya%mindriya,二十一已知根A^jn^endriya,二十二具知根A^jn^a%ta%vindriya,已上三者所谓三无漏根也。见俱舍论三、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二十七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星宿)
(名数)(参见:星宿)
星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二十八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二十八有同。
(名数)与二十八有同。
二十八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二十八生。谓欲惑九品润二十八生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名数)又名二十八生。谓欲惑九品润二十八生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二十八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十八种之不正见也。杂集论十二,引大法镜经中说二十八不正见。因明大疏上曰:「二十八见蚁聚于五天。」
(名数)二十八种之不正见也。杂集论十二,引大法镜经中说二十八不正见。因明大疏上曰:「二十八见蚁聚于五天。」
二十八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依付法藏传,从摩诃迦叶至师子尊者,于西天立二十三祖,若加第三祖商那和须同时之末田地,则有二十四祖。要皆金口相承至师子尊者而穷尽也(止观一)。然禅家于西天立二十八祖,此说出于慧炬之宝林传,成于明教之传法正宗记。明教以达磨多罗禅经之达磨多罗为菩提达磨之别名,而證之以付藏传为谬书可烧。二十八祖:传灯录一,传法正宗记二曰:一摩诃迦叶、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鞠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胁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睺罗多、十七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二十闇夜多、二十一婆修盘头、二十二摩拿罗、二十三鹤勒那、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罗、二十八菩提达磨。是于付法藏传之二十三祖加第七之婆须蜜与婆舍斯多已下之四人也,而四明之四教仪,以六义难之。
(名数)台家依付法藏传,从摩诃迦叶至师子尊者,于西天立二十三祖,若加第三祖商那和须同时之末田地,则有二十四祖。要皆金口相承至师子尊者而穷尽也(止观一)。然禅家于西天立二十八祖,此说出于慧炬之宝林传,成于明教之传法正宗记。明教以达磨多罗禅经之达磨多罗为菩提达磨之别名,而證之以付藏传为谬书可烧。二十八祖:传灯录一,传法正宗记二曰:一摩诃迦叶、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鞠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胁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睺罗多、十七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二十闇夜多、二十一婆修盘头、二十二摩拿罗、二十三鹤勒那、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罗、二十八菩提达磨。是于付法藏传之二十三祖加第七之婆须蜜与婆舍斯多已下之四人也,而四明之四教仪,以六义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