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革命文学(革命文學)
指 中国 二十年代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所倡导的文学思潮。二十年代初, 李大钊 、 邓中夏 、 恽代英 、 萧楚女 等首先提出有关“革命文学”的建设问题;1924年和1926年 蒋光慈 、 郭沫若 等又相继重新倡导。1928年初在 上海 展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论争,论争中初步提出了文学应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鼓舞了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争。
《國語辭典》:哱息  拼音:pò xí
拟声词。形容打喷嚏的声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二○出》:「哱息!自家今日眼跳,有些个不好。」
《国语辞典》:超声波(超声波)  拼音:chāo shēng bō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二十赫到两万赫之间,故称频率高于两万赫的声波为「超声波」。也称为「超音波」。
《漢語大詞典》:白色花
诗集。绿原、牛汉编。1981年出版。选收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等二十位七月派诗人的诗作一百十九首。作品大多写于40年代,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人民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爱国布(愛國布)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我国人民抵制帝国主义国家布匹的倾销,提倡服用自产土布,称之为爱国布。 柔石 《人间杂记》:“三套白洋布小衫、一件爱国布长衫、一顶夏布帐子,天气冷起来,我想今年不再用它了。”
《漢語大詞典》:大貉小貉
貉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相传其实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儒家以为 尧 舜 之道为十税一,少于十税一为行 貉 之道。十四五税一为大 貉 ,十二三税一为小 貉 。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徐彦 疏。孟子·告子下:“欲轻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貉 小 貉 也;欲重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亦作“ 大貊小貊 ”。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 桀 小 桀 ;少于十税一,谓之大 貊 小 貊 。”
《漢語大詞典》:丁婢
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婢女。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居作者,差以三等……二十以上,为丁。丁奴,三当二役;中奴,丁婢,二当一役。”
《漢語大詞典》:第三种人(第三種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胡秋原 、 苏汶 等人,自称是居于国民党反动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学阵营之间的所谓“第三种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文艺自由”论,并用以反对左翼文学所提倡的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主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然而他不知道,因此他也写不出,于是他自称‘第三种人’,他‘为艺术而艺术’,他即使写了出来,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而已。”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在这天罗地网的阶级社会里,你逃不到什么地方去,也就做不成什么‘第三种人’。”
分類:二十世纪
《國語辭典》:泼辣货(潑辣貨)  拼音:pō la huò
凶悍不讲理的人,多指女性。《程乙本红楼梦》第三回:「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因这位陶子尧的太太,著名的一个泼辣货。」
《漢語大詞典》:诗人玉屑
诗话集。南宋魏庆之撰。二十卷,又有二十一卷本。书中记载了南宋人的诗论,资料丰富,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分類:二十
《漢語大詞典》: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 云南 大理 举行的规模盛大的集市贸易和赛马、射箭、歌舞等文化交流活动,俗称“三月街”, 何百源 《三月街的浪花》:“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 大理 三月街,我背起照相机便出发了。”
《漢語大詞典》:爵士音乐(爵士音樂)
一种舞曲性质的音乐。二十世纪初产生于 美国 。由传入 美国 的 西非 黑人民间音乐演变而成。 巴金 《新生》第一篇:“咖啡店和跳舞厅内送出来淫荡的爵士音乐。”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五章:“当爵士音乐抑扬地疾缓不同地响起来时,一群珠光宝气的艳装妇人,在暗淡温柔的光线中,开始被搂在一群绅士老爷们的胳膊上。”
《国语辞典》:老残游记(老残游记)  拼音:lǎo cán yóu jì
书名。清末刘鹗撰,共二十回,为章回小说。借书中人物「老残」的游历,抒发作者对当时政治、社会的批判。为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
《漢語大詞典》:竻城
古城名。在今 广东省 新兴县 。 宋 绍兴 二十年郡守以城狭隘,于城外植刺竹绕之,周一千四百八十丈。 明 洪武 十三年增土城于刺竹之内。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竹:“﹝东 粤 多竹,多异竹。有竻竹。﹞ 新兴 向无城,环种是竹,号 竻城 。”参阅 宋 胡寅 《新州竹城记》广东通志·城池
《漢語大詞典》:吏读式(吏讀式)
朝鲜 从七世纪 新罗 时代至二十世纪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多用朝鲜语(以汉字记音),句法从朝鲜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大约在 唐朝 建国前, 新罗 即开始使用 汉 字记录本族语言,称为‘吏读式’。 唐 时, 薛聪 以吏读式译 中国 经书为 新罗 语,儒学流传得以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