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戎首 拼音:róng shǒu
1.兵事的主谋者。《礼记。檀弓下》:「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2.开启战端的人。
《國語辭典》:起事 拼音:qǐ shì
1.举兵发事。《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三国演义》第九四回:「却对孟达说军器粮草俱未完备,不敢约期起事。」
2.任事、办事。《管子。形势解》:「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
《國語辭典》:起衅(起釁) 拼音:qǐ xìn
挑起冲突。《儒林外史》第四三回:「究出起衅情由,再行治罪。」也作「启衅」。
《國語辭典》:瑕衅(瑕釁) 拼音:xiá xìn
1.罅隙,可乘之机。《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
2.比喻过失。《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锢之人。」《北史。卷六三。苏绰传》:「威自陈精诚不能上感,瑕衅屡彰,罪当万死。」
《國語辭典》:点火(點火) 拼音:diǎn huǒ
1.将火点燃。《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拿了一支长旱烟袋衔著,叫一声:『来!』就有两三个家人过,点火装烟。」
2.一点一点的火光。宋。
辛弃疾 〈〉词:「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3.使双方发生白热化的摩擦和冲突。如:「他们只是吵嘴,你不要在旁边点火。」
《漢語大詞典》:息事
平息事端。
《后汉书·鲁恭传》:“刺史、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原,进良退残之化,因以盛夏徵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清
梅曾亮 《书棚民事》:“由前之説,可以息事;由后之説,可以保利。”
《漢語大詞典》:讼端(訟端)
诉讼之事端。 宋
吕陶 :“或虚指债负,妄起讼端,横赖论索。”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约束》:“诸吏曹勿使纵游民间,纳交富室,以泄官事,以来讼端,以啟倖门也。”
《镜花缘》第十二回:“细访贵乡兴讼之由,始知其端不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财产较量,以致相争。偶因一时尚气,鸣之於官,讼端既起,彼此控告无休。”
《漢語大詞典》:兴波(興波)
激起波澜。比喻制造事端,引起纷争。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万一兴波,公公自能箝制。”
《國語辭典》:生隙 拼音:shēng xì
趁机惹起事端。《红楼梦》第三二回:「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因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
《漢語大詞典》:作衅(作釁)
制造事端。 明
朱鼎《玉镜台记·开场》:“适五胡作衅,神州陵沉。”
《再生缘》第二七回:“黄冠呀,尔本 鸞山 道士徒,不该作衅起风波。”
《國語辭典》:生端 拼音:shēng duān
惹起是非。《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幸喜春花是甄家远方讨来的,没有亲戚,无人生端告执人命。」
《國語辭典》:寻事(尋事) 拼音:xún shì
故意制造事端或藉故找麻烦。《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國語辭典》:作料 拼音:zuó liào
食物的调味材料。如盐、醋、酱油等。《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自捧著作料,送到厨下去了。」《文明小史》第一七回:「然而不下油盐酱醋各式作料,仍旧是淡而无味。」
《國語辭典》:滋扰(滋擾) 拼音:zī rǎo
惹事、扰乱。如:「要是任他肆意滋扰,此地将永无宁日。」
《漢語大詞典》:寻端(尋端)
(1).循着线索。
《史记·平準书》:“其明年, 淮南 、 衡山 、 江都王 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者数万人。” 汉
蔡邕 :“是以君子推微达著,寻端见绪。”
(2).寻找事端。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不是左丢一鼻子,便是右扯一眼,甚至指桑駡槐,寻端觅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