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物格
谓事理得到穷究。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 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 宋
储泳 《祛疑说》:“大抵行持正法不过正心诚意而物格,本无心於奇怪之应,非如邪法之专於愚世骇俗、耸动见闻也。至於召雷而雷,祷雨而雨,此亦诚通物格之玅,自然而已,岂容以人伪参之哉!”
《國語辭典》:神遇 拼音:shén yù
心领神会,达到契合的境界。《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凡用笔日益习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传也。」
《國語辭典》:演说(演說) 拼音:yǎn shuō
1.推演其说。《周书。卷四五。儒林传。熊安生传》:「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我且把那北拳南革再演说一番。」
2.向大众讲述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见解。《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他们诸公一定要贱内前去演说,却不过诸公的雅爱。」也作「演讲」。
《國語辭典》:通气(通氣) 拼音:tōng qì
1.气脉通达顺畅。《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2.通风。如:「这房间窗户太小,不通气。」唐。
张昌龄 〈〉:「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
3.互通声息。如:「他们里外通气,窃得了不少机密。」
4.通达事理。如:「那小子学识经验不足,且不通气。」
《漢語大詞典》:探微
(1).探索微妙的事理。 唐
张说 :“ 上官昭容 ……明淑挺生,才华絶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賾奥,穷理尽性。”
(2).谓察知微细之事。 明
邵璨 :“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探微擿伏能视远。”
《國語辭典》:谙练(諳練) 拼音:ān liàn
熟习。《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红楼梦》第一九回:「老耗并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也作「谙达」。
《國語辭典》:疏理 拼音:shū lǐ
1.疏通整理。唐。
白居易 诗二首之一:「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
2.肌理不密致。《汉书。卷四九。晁错传》:「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
《漢語大詞典》:愚暗
亦作“ 愚闇 ”。亦作“ 愚黯 ”。
(1).愚钝而不明事理。
《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勾践 愚黯,亲欲为贼。”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四:“弟以造下行营三座,决然可以制贼而诸将尚不能用之,所谓或执拗不肯相听,或愚闇不能相听,此亦其一节也。”
《清史稿·巴布海传》:“ 巴布海 闻上,上责其愚黯。” 李大钊
《青年与农村》:“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
(2).指愚昧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此盖愚暗之局谈,非达者之用怀也。”
(3).愚昧黑暗。 李大钊
《列宁》:“他们自己家庭生活的甘美和那呻吟在帝王虐政下万家生活的愚暗与不幸,恰是一个绝好的对照。”
《國語辭典》:合理 拼音:hé lǐ
合乎道理、事理。《北史。卷五四。斛律金传》:「每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
《國語辭典》:理化 拼音:lǐ huà
1.治理和教化。《晋书。卷三○。刑法志》:「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唐。
白居易 :「枢衡要地,初不得人,则理化劳心,终无成日。」
2.事理的变化。《后汉书。卷三二。樊宏传。论曰》:「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3.物理学和化学。如:「理化馆」、「理化教学」。
《國語辭典》:理数(理數) 拼音:lǐ shù
1.道理、事理。《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等传。评曰》:「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2.天理、天数。《红楼梦》第六九回:「此亦系理数应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漢語大詞典》:愚瞽
(1).愚钝而昧于事理。多用于自谦。
《后汉书·吴良传》:“敢秉愚瞽,犯冒严禁。”
《陈书·周弘正传》:“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忝蒙眷遇,輒写微诚,野人愚瞽,不知忌讳。”
(2).愚昧的人。 明
刘基 《卖柑者言》:“将以实籩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
《漢語大詞典》:董役
(1).监督劳作。 宋
孙升 《孙公谈圃》卷中:“ 丁 之董役也,昼夜不息,每画一拱,燃蜡炬一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汪端明》:“时 德寿宫 建房廊於市廛,董役者不识事体,凡门闔輒题 德寿宫 字,下至委巷厕溷皆然。”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梁廷栋传》:“建恩洲社学以振文风,董役劝捐,不辞劳瘁。”
(2).正其事理。 宋
苏舜钦 :“文者,表而已矣, 三代 之采物也;辞者,所以董役, 秦 汉 之训詔也。”
《漢語大詞典》:分理
名分与事理。:“凡事有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也。分理一失,乱由之生。” 章炳麟 《与邓实书》:“以为文生於名,名生於形,形之所限者分,名之所稽者理,分理明察,谓之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