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4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理势
阃奥
析理
愚昧
烛理
至要
嘿嘿
启蒙
饱参
事类
真俗
外篇
谋道
指事
见解
《漢語大詞典》:理势(理勢)
事理的发展趋势;情势。 汉 贾谊 《新书·阶级》:“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实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 宋 苏轼 《与李方叔书》:“实至则名随之,名不可掩,其自为世用,理势固然,非力致也。” 明 郑贞 《蒋节妇传》:“水不逆流,理势然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然既以改革而胎,反抗为本,则偏于一极,固理势所必然。”
《國語辭典》:阃奥(閫奧)  拼音:kǔn ào
内心深处。唐。韩愈 与崔群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
《國語辭典》:析理  拼音:xī lǐ
剖析事理。《文选。嵇康。琴赋》:「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序〉:「诸生怗怗竦竦,各尽词以献公,公则举其摧敌,推案析理。」
分類:剖析事理
《國語辭典》:愚昧  拼音:yú mèi
愚笨无知,不明事理。晋。郭璞〈蚍蜉赋〉:「伊斯虫之愚昧,乃先识而似悊。」《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臣虽愚昧,夙尝师范,累蒙拔擢,遂忝台司。」
《漢語大詞典》:烛理(燭理)
(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國語辭典》:至要  拼音:zhì yào
1.最好、最适当的方法。《商君书。农战》:「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
2.极重要的部分。如:「健康为人生之至要。」
《漢語大詞典》:嘿嘿
(1).不说话,沉默。文选·屈原〈卜居〉:“于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 刘良 注:“嘿嘿,不言貌。”《楚辞·卜居》作“默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李公子 ﹞见了 十娘 嘿嘿无言。” 许地山 《东野先生》:“你整天嘿嘿地,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莫不是方才我在船上得罪了你么?”
(2).指无声无息。后汉书·崔駰传:“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我 娇鸞 名门爱女,美貌多才。若嘿嘿而死,却便宜了薄情之人。”
(3).郁悒貌;失意貌。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则愚臣之志快矣。不然,帝威不遂,心与嘿嘿。”汉书·匡衡传:“ 衡 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乞取 光 所上三奏,略赐省览,知其可取、可捨、可矜、可罪,裁定其一,而明赐之,无使孤远之臣徒怀愤嘿嘿,而无所告语也。”
(4).寂然深邃貌。文子·自然:“天道嘿嘿,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
(5).昏暗。六韬·文师:“呜呼!曼曼緜緜,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6).引申为昏庸,不明事理。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屈原 疾闇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於渊。”新唐书·贾餗传:“故事,尹自门步入,揖御史。 餗 自矜大,不彻扇盖,骑而入。御史 杨俭 、 苏特 固争, 餗 曰:‘黄面儿敢尔!’ 俭 曰:‘公为御史,能嘿嘿耶?’”
《國語辭典》:启蒙(啟蒙)  拼音:qǐ méng
1.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五伯》:「每辄挫血刃,亦足以袪蔽启蒙矣。」也作「开蒙」。
2.童蒙开始学习受教。《红楼梦》第二回:「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也作「开蒙」。
《國語辭典》:饱参(飽參)  拼音:bǎo cān
参,参悟领略。「饱参」指充分的领略。宋。陈师道答颜生诗:「世间公器毋多取,句里宗风却饱参。」宋。辛弃疾 浣溪纱。妙手都无斧凿瘢词:「妙手都无斧凿瘢,饱参佳处却成颦。」
《國語辭典》:事类(事類)  拼音:shì lèi
1.同类的事。汉。王充《论衡。实知》:「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
2.文章中引用古事例典故以类比事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證今者也。」
《漢語大詞典》:真俗
佛教语。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出世为真,入世曰俗,即出家在家之意。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诗:“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國語辭典》:外篇  拼音:wài piān
旧时一种书籍篇目分类,相对于内篇而言。如《庄子》外篇。
《漢語大詞典》:内篇
古代指论著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 汪中 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餘駮难通释,名曰外篇。” 唐 成玄英 《〈庄子〉序》:“《内篇》明於理本,《外篇》语其事蹟,《杂篇》杂明於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唐 高适 《赠别晋三处士》诗:“手持道经注已毕,心知内篇口不言。” 宋 宋祁 《诋仙赋》:“缘内篇之丕诞兮,眩 南公 之多闻。”
分類:指论论著
《國語辭典》:谋道(謀道)  拼音:móu dào
谋求道义公理。《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汉。徐干《中论。卷下。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國語辭典》:见解(見解)  拼音:jiàn jiě
1.对于事物经过观察、认识后,凭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看法。《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这个见解到也是不错的,这人做妾未免太亵渎了。」
2.解决、处理。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则要你领雄兵将队伍排,今日个请明公自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