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方物 拼音:fāng wù
1.土产,各地所产的物品。《书经。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蛮,使各以方物来贡。」
2.识别、描述。《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人神杂扰,不可方物。」《明史。卷二○九。冯恩列传》:「若鋐,则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國語辭典》:会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汉。
许慎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也称为「象意」。
2.领悟、了解。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薛仁贵征辽事略》:「张士贵目视刘君昴教出,君昴会意,立于帐下。」
3.中意、合意。《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田游岩传》:「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通理 拼音:tōng lǐ
通达情理。《易经。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
《國語辭典》:知事 拼音:zhī shì
1.晓事、懂事。《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商小姐见兄弟小时母子伶仃,而今长大知事,也自欢喜他。」
2.职官名。民国初年称一县的长官为「县知事」。今改称为「县长」。
《漢語大詞典》:至数(至數)
(1).极其精深微妙的道理或事理。
《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 问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愿问其方。’ 岐伯 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晋
陆机 :“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
(2).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
(3).真实的本领、方术。
《汉书·东方朔传》:“復使射他物,连中,輒赐帛。时有幸倡 郭舍人 ,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 朔 狂,幸中耳,非至数也。’” 颜师古 注:“至,实也。”
《國語辭典》:了事 拼音:liǎo shì
1.明白事理。《南史。卷二九。蔡廓传》:「卿殊不了事!」
2.办妥事情。《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你明日用心去水月寺内,哄那玉通和尚云雨之事,如了事,就将所用之物前来照證。」
3.办事能力强。《水浒传》第一六回:「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4.平息、了结。如:「花钱了事」。《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
《漢語大詞典》:中理
犹正理。
《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夫中理唯一,岂容有二?”
(1).切合事理。
《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説;必当义,然后议。”:“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
《北齐书·文襄帝纪》:“ 神武 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鐸耳。”
(2).符合腠理。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屠者解分中理,可横以手而离也。”
《國語辭典》:糊涂(糊塗)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红楼梦》第二五回:「你这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也作「胡突」、「胡涂」、「糊突」、「鹘突」。
《國語辭典》:剀切(剴切) 拼音:kǎi qiè
1.切磋琢磨。指规过劝善。《书经。君奭》「祇若兹往,敬用治」句下唐。孔颖达。正义:「郑云:『召公是时意说,周公恐其复不说,故依违托言民德,以剀切之。』」《文明小史》第三八回:「百姓一面总要剀切晓谕,等到他们聚了众,设或大小闹点事情出来,那还了得吗?」
2.切中事理。《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國語辭典》:明达(明達) 拼音:míng dá
对事理有明确透澈的认识。如:「他为人明达公正,颇受大家尊敬。」
《國語辭典》:明智 拼音:míng zhì
有智识、有远见。《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有圣贤之君,必有明智之臣。」《文选。颜延年。陶徵士诔》:「孰云与仁,实疑明智。」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國語辭典》:晓事(曉事) 拼音:xiǎo shì
明白事理。唐。
韩愈 :「独追古作者为徒,不顾世俗轻重,通微晓事,可与晤语。」《水浒传》第五一回:「且过去,自问晓事的恩官告个标首。」也作「会事」。
《漢語大詞典》:发微(發微)
(1).阐发微妙之处。 汉
陈琳:“动容饰而发微,穆斐斐以承颜。” 宋
周敦颐 《通书·诚几德》:“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朱熹 注:“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
(2).常用作书名或篇名,指对某一事理精蕴或某一事物原委的探索。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阁下山居静篤,将为
《礼经发微》及
《或问》等书,何不先取此三礼(昏、丧、祭)撰著鸿篇,使品官士庶可以通行。” 清 吴乔
《〈西昆发微〉序》:“今於本集中抽取无题诗一十六篇为上卷,与 令狐 二世及当时往还者为中卷,疑似之诗为下卷,详説其意,聊命名曰
《西崑发微》。”如: 鲁迅
《而已集·大衍发微》。
《漢語大詞典》:瞽言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
《汉书·谷永传》:“臣幸得备边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触忌讳,罪该万死。”:“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説。” 唐
元稹 :“非臣臆度,敢进瞽言。” 宋
苏轼 :“向者屡献瞽言,仰尘圣鉴,岂有意於为异,盖篤信其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