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4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微赜
不分晓
莹拂
过迷
勃乱
达智
善照
逆言
莹听
惛愦
鹘囵
述咏
狂闇
纤理
研务
《漢語大詞典》:微赜(微賾)
指事理的微妙幽深之处。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三》:“玉质金相,春明秋洁,絶出羣言,探入微賾,先生之文若是已。”
《国语辞典》:不分晓(不分晓)  拼音:bù fēn xiǎo
不通事理、不懂事。《董西厢》卷四:「红娘,你好不分晓,甚把我拦截?」也作「没分晓」。
《漢語大詞典》:莹拂(瑩拂)
磨拭,使光洁。比喻阐明事理,去惑显真。 晋 孙绰 《兰亭集后序》:“聊於曖昧之中,期乎莹拂之道。”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昌言折中,允然新论,可谓激流导源,莹拂发暉矣。”
《漢語大詞典》:过迷(過迷)
过错,不明事理。北齐书·文襄帝纪:“彼当嗤僕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分類:过错事理
《漢語大詞典》:勃乱(勃亂)
违背事理,举止错乱。勃,通“ 悖 ”。荀子·修身:“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后汉书·吴汉传:“帝闻大惊,让 汉 曰:‘比勑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 唐 白居易 《议封建论郡县策》:“鴟张瓦解,以至於勃乱也。”
《漢語大詞典》:达智(達智)
(1).到达聪明智慧的境地。文子·道德:“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
(2).悟性;通晓事理的智力。吕氏春秋·下贤:“ 尧 ,天子也; 善綣 ,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綣 ,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 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漢語大詞典》:善照
谓能洞彻事理。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袁生 秀朗,沉心善照, 汉 旆南振, 楚 威自挠。” 吕向 注:“谓其沉心照见事理。”
分類:洞彻事理
《漢語大詞典》:逆言
(1).不驯之言;叛逆之言。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逆言已灭,谗諛已亡。”汉书·五行志上:“先是, 淮南王 安 入朝,始与帝舅太尉 武安侯 田蚡 有逆言。”
(2).指悖于事理的话。《天雨花》第二九回:“ 左公 冷笑称放屁,逆言不必有真情。”
《漢語大詞典》:莹听(瑩聽)
明听,明白事理。 宋 葛长庚 《龙沙仙会阁记》:“尘累不能扰其天真,是非不能汩其莹听。”
《漢語大詞典》:惛愦(惛憒)
糊涂;不明事理;迷糊不清。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又 倀 年且九十,足以惛憒,义当自引,以避贤路。”红楼梦第九六回:“ 寳玉 失玉以后,神志惛憒,医药无效。”
《漢語大詞典》:鹘囵(鶻圇)
亦作“ 鶻沦 ”。亦作“ 鶻崙 ”。
(1).完整;整个儿。 宋 朱熹 《答杨至之书》:“圣人之言固浑融,然其中自有条理,毫髮不可差,非如今人鶻圇儱侗无分别也。”朱子语类卷六五:“乾之静专动直,都是一底意思,他这物事虽大,然无间断,只是鶻沦一个大底物事,故曰大生。” 宋 杨万里 《题李子立知县问月台》:“初头混沌鶻崙样,阿谁凿开一为两。”
(2).糊涂,不明事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澶渊 之役, 毕士安 有相公交取鶻崙官家之説。”
《漢語大詞典》:述咏(述詠)
谓以诗歌形式叙述事理。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述其理而咏者谓之述咏。”
《漢語大詞典》:狂闇
(1).狂妄而不明事理。 宋 苏辙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天庆观》:“孤坟弔遗直,狂闇閔 元规 。”
(2).指狂妄而不明事理的人。用为自谦之词。《后汉书·刘陶传》:“臣东野狂闇,不达大义,缘广及之时,对过所问,知必以身脂鼎鑊,为天下笑。”
《漢語大詞典》:纤理(纖理)
细微的事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歷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分類:细微事理
《漢語大詞典》:研务(研務)
探究事理。 唐 韦处厚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才者综物以研务,识者辨物而不泥。”
分類:探究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