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事急  拼音:shì jí
事情紧急、危急。《三国演义》第二回:「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元礼顾不得别人,事急计生,耸身跳出后窗。」
《国语辞典》:事急马行田(事急马行田)  拼音:shì jí mǎ xíng tián
(歇后语)乱走。马,指象棋中的棋子。下象棋时,马走日字步,象走田字步。事急马行田比喻遇危急时便乱了手脚。如:「他因赶搭公车而闯红灯,真是事急马行田──乱走。」
《国语辞典》: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拼音:míng zhī bù shì bàn,shì jí qiě xiāng suí
(谚语)比喻暂时利用一下。意谓明知道对方不是伴侣,但因事情急迫,也只得暂且跟随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杀羊备酒,与刘大娘子成亲。两口儿且是说得著。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國語辭典》:事急无君子(事急無君子)  拼音:shì jí wú jūn zǐ
比喻遇事危急时,便不顾礼法、规矩。《隋唐演义》第七回:「叔宝跟进城门,事急无君子,当街跪下禀道:『小的是山东济南府解户,伺候老爷领回批。』」《精忠岳传》第三三回:「好一匹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无君子,只得借他来骑骑。」
《漢語大詞典》:急夫
旧称因工事急迫而调发的役夫。 宋 苏轼 《奖谕敕记》:“水及 徐州 城下……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役夫并无固定的时日规定,在春耕以前调发者称‘春夫’,因工事急迫调发的称‘急夫’。”
《漢語大詞典》:进草(進草)
亦作“ 进艸 ”。 谓事急不按正常审批手续先施行而后上报奏状。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今登封沛泽,十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新唐书·张九龄传:“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进草。” 清 方以智 通雅·书札:“ 唐 宋 有熟状,有进艸。”
《漢語大詞典》:挺鹿走险(挺鹿走險)
挺而走险。谓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一:“势当骑虎难下之时,不得不为挺鹿走险之计。”参见“ 挺而走险 ”。
《漢語大詞典》:挺而走险(挺而走險)
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鋌”。左传·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唐 萧颖士 《赠韦司业书》:“挺而走险,何公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清 顾炎武 《中宪大夫寇公墓志铭》:“当此众怒如水火之时,焉知不激之挺而走险,以成意外之患耶!”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老百姓们是因为不能聊生,所以才挺而走险。”亦省作“ 挺险 ”。 清 黄景仁 《三月十六日》诗:“嗟我何为亦挺险?脱有不测无此身。”
《国语辞典》:爆燥  拼音:bào zào
遇事急躁、鲁莽,不能控制感情。《西游记》第一八回:「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也作「躁暴」。
《国语辞典》:暴燥如雷  拼音:bào zào rú léi
形容人遇事急躁、粗暴,一副怒不可抑的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王公将就拿几十钱打发了去,心下好生无主,暴燥如雷,没个出豁处。」也作「暴躁如雷」。
《国语辞典》:爆燥如雷  拼音:bào zào rú léi
形容人遇事急躁、粗暴,一副怒不可抑的样子。《西游记》第一八回:「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也作「暴躁如雷」。
《漢語大詞典》:说起风就是雨(説起風就是雨)
谓办事急于求成。
《漢語大詞典》:紧行无善踪(緊行無善踪)
比喻做事急于求成就不可能完美无缺。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这一去少主吉,多主凶,则宜止不宜动,可不道箭安弦上慢张弓,方信道紧行无善踪。”亦作“ 紧行无好步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德 曰:‘若不收军,吾已斩了此人也。’ 禁 曰:‘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