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传信(傳信)
乘驿站车马的凭证。“在所为驾一封軺传”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律,诸当乘传及发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
《國語辭典》:固然 拼音:gù rán
1.本来就如此。《楚辞。屈原。离骚》:「鸷鸟而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虽然。《红楼梦》第五一回:「你们固然不敢抱怨,未免想著我只顾疼这些小孙子孙女儿们。」《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3.本有的形态。《庄子。养生主》:「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
《国语辞典》:九分 拼音:jiǔ fēn
十分之九。指事情已接近完成或离事实不远。《
红楼梦》第四七回:「贾蓉心内已猜著九分了,忙下马命人搀了出来。」
《國語辭典》:情事 拼音:qíng shì
1.事实、情形。《庄子。天地》:「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南史。卷六十九。沈炯传》:「奏讫,其夜梦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
2.感情、情意。《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中》:「今当奉辞西旆,有事关、河,弱嗣叨蒙,复忝今授,情事缠绵,可谓深矣。」唐。
孙光宪 词:「醉后爱称娇姐姐,夜来留得好哥哥,不知情事久长么?」
《漢語大詞典》:事状(事狀)
(1).事实情况。 汉
王充 《论衡·四讳》:“诸工技之家,説吉凶之占,皆有事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武陵 太守闻 娥 ( 李娥 )死復生,召见,问事状。”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
(2).犹行状。 明
李东阳 《储处士传》:“自述事状以告於太史氏,请为传以传。”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福田 先生﹞篤行君子也,数为余述诵两世事状。”
(3).指诉状所陈之事。
《隋书·柳彧传》:“ 彧 据案而坐,立 素 於庭,辩詰事状。”
《國語辭典》:罪状(罪狀) 拼音:zuì zhuàng
犯罪的事实。《晋书。卷六七。温峤传》:「峤于是列上尚书,陈峻罪状。」《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与汝罪状一同,在此公事未了。」
《國語辭典》:纪事(紀事) 拼音:jì shì
记载事情。如:「纪事本末体」。唐。
韩愈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國語辭典》:记事(記事) 拼音:jì shì
把事情记载下来。《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汉书。卷三○。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國語辭典》:失实(失實) 拼音:shī shí
和事实不符。《韩非子。显学》:「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汉。王充《论衡。正说》:「经之传不可从,五经皆多失实之说。」
《國語辭典》:自白 拼音:zì bó
1.表明个人意向。《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2.指被告对于自己所为之犯罪事实,在侦查或审判中向有侦查或审判职权之人坦白陈述。
《國語辭典》:傅会(傅會) 拼音:fù huì
1.结合比附古事与时事而发议论。《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牵强、附会。《梦溪笔谈。卷二一。异事》:「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ū xué
1.邪曲的学术。《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2.囿于一隅的学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ǔ xué
专门研究曲的起源、流变、格律、派别、评论、作法等的学问。如吴梅所著《曲学通论》、韩非木《曲学入门》等。
《國語辭典》:曲学阿世(曲學阿世) 拼音:qū xué ē shì
语本《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指歪曲或违背自己的学识以投世俗的喜好。《明史。卷二○六。陆粲传》:「南京礼部尚书黄绾曲学阿世,虚谈眩人。」
《漢語大詞典》:史事
(1).修撰国史之事。 宋
曾巩 :“臣误被圣恩,付以史事。”
《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2).历史上的事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其实极显浅的史事,随便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倒没人肯去考证他。” 郭沫若
《〈孔雀胆〉二三事》:“不过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國語辭典》:粉饰(粉飾) 拼音:fěn shì
1.敷粉妆饰。《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为具牛酒饭食十馀日,共粉饰之。」
2.比喻作表面的装饰。如:「粉饰太平」。《清史稿。卷一一二。选举志七》:「廷议陇其不计缓急轻重,浮词粉饰,致捐生观望,迟误军机,拟夺职。」《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历任巡抚想粉饰自己的门面,于是大大小小学堂,倒也开得不少。」
《漢語大詞典》:给钱
付报酬或得到报酬的行为或事实。例如:要求多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