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开衅(開釁)
引起争端。后多指挑起战争。 明许三阶《节侠记·谋归》:“潜踪杜门,交游远屏,莫教开衅。”《文明小史》第四五回:“会试的时节,刚刚 中国 和一个甚么国开衅,他上了一道万言书,人家都佩服他的经济学问。” 清 马建忠 《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夫和约之与商约有异,在我不背和约,决无开衅之端。”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近 日本 提兵调将,侵入国土,除居住战地之人外,鲜有知 中 日 开衅之举者。”
分類:争端战争
《國語辭典》:决斗(決鬥)  拼音:jué dòu
1.用武力决定胜败。《魏书。卷八○。侯莫陈悦传》:「黑獭至,遥望见悦,欲待明日决斗。」
2.以两人互斗来解决是非曲直。
《漢語大詞典》:内衅(内釁)
内部的嫌隙、争端。《宋书·何偃传》:“无虑往岁挫伤,续以内衅,侮亡取乱,诚为沛然。”
《國語辭典》:搆衅(搆釁)  拼音:gòu xìn
结怨、结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金声程元赵孝搆衅无端,各行杖警!」也作「构衅」。
《國語辭典》:构衅(構釁)  拼音:gòu xìn
互相结怨。《北史。卷四一。杨播传》:「太后问状,昱具对元氏构衅之端,言至哀切。」也作「搆衅」。
《漢語大詞典》:开隙(開隙)
开启争端。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议者因共指君为开隙生事,语闻四方,虽其故友朋及为士者亦交尤之。” 宋 叶适 《外论三》:“此三者,皆足以开隙於虏,然而虏终不敢自隙;以此策之,虏未动也。”
分類:开启争端
《漢語大詞典》:疵衅(疵釁)
(1).缺点;过失。《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李周翰 注:“疵,病;衅,瑕。”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夔 常畜毒药”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苟有疵衅,刑黜可也。”
(2).嫌隙,争端。北史·薛真度传:“ 真度 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 兴和 中,遂致诉列,云以毒药相害,显在公府,发扬疵衅,时人耻焉。”
《漢語大詞典》:稔衅(稔釁)
酿成争端。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钱》:“以予观之,钱之为钱,人所共爱,势所必争,骨肉亲知以之而搆怨稔衅,公卿大夫以之而败名丧节。”
分類:酿成争端
《漢語大詞典》:肇衅(肇釁)
亦作“ 肇衅 ”。 启衅,挑起争端。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 孙卢 肇衅, 越 貊 为灾。” 清 林则徐 《会奏夷船互市情形并空趸开行只数折》:“但既未流毒中华,即不便穷追肇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凡远近要隘之区,俱令严为防守,不许夷人往来;仍密諭弁兵,不得轻率肇衅。” 杨尘因 《民潮七日记》:“比时,各界同乡会深恐人杂肇衅。”
分類:争端
《漢語大詞典》:发衅(發釁)
挑起争端。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虺豺发衅,闔府屠割。”
分類:争端
《漢語大詞典》:疑衅(疑釁)
因疑忌而致争端。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 法 认 越南 有自主权, 越 可遣使驻 法 ,未必肯作 中国 使馆随员。且 法 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分類:疑忌争端
《國語辭典》:中间派(中間派)  拼音:zhōng jiān pài
在两种对立的意见或派别之间,摇摆不定或保持中立的人。如:「在这场政争中,她被归类为中间派。」
《漢語大詞典》:中衅(中釁)
内部的嫌隙、争端。晋书·刘曜载记论:“投之遐远,犹惧外侵,而处以封畿,窥我中衅。”
《漢語大詞典》:招是搬非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國語辭典》:贪功起衅(貪功起釁)  拼音:tān gōng qǐ xìn
贪图功绩而故意挑起事端。《东周列国志》第四五回:「孟明等贪功起衅,妄动干戈,使两国恩变为怨。」
《漢語大詞典》:销衅(銷釁)
消除争端。 宋 秦观 《谋主》:“谈笑而折衝,偃息而销衅。”
分類:消除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