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ǔ
1.说话。《易经。颐。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三国演义》第一回:「性宽和,寡言语。」
2.文章著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u
1.禀告。如:「等我过去言语一句,你再进来。」
2.发言。如:「你怎么不言语呢?」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口舌  拼音:kǒu shé
1.说话的器官。《易经。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
2.劝说,交涉时的言语、言辞。《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咱非六国愚主,怎被你口舌所能摇撼?」
3.言语上的争吵、争执。《儒林外史》第一七回:「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
4.谈论、评论。《红楼梦》第七七回:「这才乾净,省得旁人口舌。」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國語辭典》:争竞(爭競)  拼音:zhēng jìng
争论、争执。《西游记》第二六回:「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红楼梦》第一三回:「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
《國語辭典》:差争(差爭)  拼音:chā zhēng
争持、争执。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临至日若是上下交征,内外差争,老微臣怎地施行。」
分類:争执
《國語辭典》:对口(對口)  拼音:duì kǒu
1.嘴与嘴相对。形容讲话时靠得很近。汉。王充《论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口角、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3.一种曲艺表演方式。指两个人互相答对或演唱。如:「对口相声」、「对口快板」。
4.指双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能相一致。如:「工作对口」。
《國語辭典》:顶角(頂角)  拼音:dǐng jiǎo
1.三角形内对底边的一角,或锥体的底面所对的一角。
2.幼童头上所梳的抓髻。《金瓶梅》第二八回:「被西门庆揪住顶角,拳打脚踢,杀猪也似叫起来,方才住了手。」
《漢語大詞典》:诤詽(諍訮)
争执。諍,通“ 争 ”。
分類:争执
《國語辭典》:革争(革爭)  拼音:gé zhēng
强争、强辩。《水浒传》第三八回:「自古赌钱场上无父子。你明明地输了,如何倒来革争!」
分類:争执争吵
《漢語大詞典》:斗煎(鬥煎)
争执;争吵。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四出:“看口休得要斗煎。”
《國語辭典》:纷争(紛爭)  拼音:fēn zhēng
纠纷争执。如:「这两人因意见不合,时起纷争。」
《國語辭典》:纠纷(糾紛)  拼音:jiū fēn
1.纠缠纷乱。《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交错纠纷兮,上干青云。」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2.牵扯不清的纷争。如:「他们两人之间的财务纠纷,不知要到何时才能了结!」
《國語辭典》:罢休(罷休)  拼音:bà xiū
停止、休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倒有个法子,你又做不到,所以只好罢休。」
《國語辭典》:争持(爭持)  拼音:zhēng chí
争执而相持不下。《西游记》第一四回:「今日孙捂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贱婢今日山中,遇此泼花团,争持多时,才得了当。」也作「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