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厮吵(廝吵)  拼音:sī chǎo
彼此争吵。《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出》:「解元,你两人厮吵则甚?」《红楼梦》第六○回:「宝玉正在听见赵姨娘厮吵,心中自是不悦。」
《漢語大詞典》:喧忿
愤激而争吵。 宋 欧阳修 《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札子》:“风闻侍从之臣,内有姦憸小人,颇急经营,争先进用,至有喧忿之语,传闻中外者。”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其不能相合而相非,至于喧忿詆悖而相加以恶,亦其常情,无足怪也。”
分類:愤激争吵
《國語辭典》:急聒  拼音:jí guā
争吵斗嘴。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姐姐,我才和他急聒了几句,相公有些怪我,你拿这些汤去。」
分類:吵嘴争吵
《漢語大詞典》:叽叽(嘰嘰)
形容小声争吵。 崔璇 《一条裤子》:“只是有一点,婆媳俩常叽叽,两个人都争着到地里干活。”
分類:争吵
《漢語大詞典》:斗辩(鬥辯)
亦作“鬭辩”。 争吵;争斗。 宋 司马光 《晋康陈生庸家世以孝悌闻有异木连理生其庭》诗:“邦人慕其行,鬭辩日衰减。”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媒氏仲春之月,大会男女,奔者不禁,近或为之説曰:是乃圣人之所以止佚淫而消鬭辩也。”
分類:争吵争斗
《漢語大詞典》:斗辨(鬥辨)
亦作“鬭辨”。
(1).争斗、争吵。礼记·乡饮酒义:“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於鬭辨矣。不鬭辨则无暴乱之祸矣。” 孙希旦 集解:“鬭,谓逞於力,辨,谓竞於言。”大戴礼记·盛德:“凡鬭辨生於相侵陵也,相侵陵生於长幼无序,而教以敬让也。故有鬭辨之狱,则饰乡饮酒之礼也。”
(2).争论,辩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止斋陈氏:“﹝ 考亭 ﹞尝移书求其诗説, 止斋 答以‘公近与 陆子静 鬭辨无极,又与 陈同父 争论王霸矣。’”
《漢語大詞典》:闹吵吵(鬧吵吵)
亦作“ 闹抄抄 ”。亦作“ 闹炒炒 ”。
(1).喧哗嘈杂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与三四个相知方纔吃得数盃,则听得街上闹炒炒。”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闹炒炒栖鸦噪暮天,悲切切玄猿啸晚风。”白雪遗音·马头调·逛庙:“满城的苦瓜,都来把香烧,男女闹吵吵。”
(2).争吵貌。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须记的您娘亲三年乳抱,怎禁这桑新妇当面闹抄抄。”
(3).茂盛貌。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闹炒炒嫩緑草聒鸣蛙,轻丝淡黄柳带栖鸦。”
《漢語大詞典》:那查
犹口舌。争吵不休。 明 汤显祖 《南柯梦记·启寇》:“[丑扮贼太子上]小小的 檀萝 生下咱,生下咱太子好那查。” 钱南扬 校注:“那查,即‘波查’。‘那’、‘波’,都是语句中间之衬字,不为义……所以二字可以互用。 明 徐渭 《南词叙録》:‘波查,犹言口舌。北音凡语毕必以“波查”助词,故云。’”参见“ 波喳 ”。
《國語辭典》:波喳  拼音:bō chā
危害、苦难和折磨。《金瓶梅》第六回:「可怪狂夫恋野花,因贪淫色受波喳。」也作「波查」、「波蹅」。
《漢語大詞典》:交诤(交諍)
互相争吵。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 珍 在军尝私迎其室於 汴 ,而不先请, 太祖 疑之,密令 唐宾 察之,二将不相下,因而交諍。”
分類:相争争吵
《漢語大詞典》:诬争(誣争)
诽谤、争吵。史记·五宗世家:“ 常山宪王 蚤夭,后妾不和,适孼诬争,陷于不义以灭国,朕甚閔焉。”
分類:诽谤争吵
《漢語大詞典》:闲焦(閒焦)
无故争吵。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二折:“今日个散钱呵您不合閒焦,看我面也合道是躭饶。他主着意和人硬挺,便睁着眼大呼小叫。”
分類:无故争吵
《漢語大詞典》:嚣争(囂争)
喧闹争吵。《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今人兄弟多分产,古人兄弟亦分产。古人分产成弟名,今人分产但嚣争。”明史·张慎言传:“ 孔昭 等伏地痛哭,谓 慎言 举用文臣,不及武臣,嚣争不已。” 清 陈确 《答沈朗思书》:“故敢復布大意,餘未暇悉论,恐涉嚣争故也。”
分類:喧闹争吵
《漢語大詞典》:哗争(譁争)
大声争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方 王 譁争不决。”
分類:大声争吵
《漢語大詞典》:抓破脸皮(抓破臉皮)
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来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亦作“ 抓破脸子 ”、“ 抓破面皮 ”。 张天翼 《清明时节》二:“我一直忍住了没跟人抓破脸子,你莫逼得太狠。” 老舍 《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漢語大詞典》:譇呶
争吵怒骂。 清 周亮工 《书戚三郎事》:“乃急入,久之,闻譇詉声;已,復闻 郝 挞妇。”
分類:争吵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