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元僧,号大林,俗姓武。少好学,性刚毅,负气节。武宗时住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门领旨。及归。复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土。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藏仓毁沮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謟则佞。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了性。号大林。姓武氏。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为师而落发焉。既登具。历诸讲庠。探颐经论。遇真觉圆师。启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几万里。穷览幽胜。所至必咨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愈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乎。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悠然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璧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宁初落。诏师居之。至大中。大后创寺台山。曰普宁。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以命师。师居十有馀年而殁。师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俯仰随世。虽居官寺。未尝一至城府。造权贵之门。或谓师少和气。师曰。予以一介苾刍。天子不以人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匪懈。图以报国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师独长揖而已。或谓师傲。师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苟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苟为之屈。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壮师之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殁时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厥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性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性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之。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林。别号了幻。台宁海黄氏子。依太虚同公出家。看睦州语有省。参元叟于中竺。洞彻底蕴。东屿在净慈。招分半座。谈说耸震。有古大老之风。竺原在浮山。得师提唱语。称誉不置。寻美以偈。有五百众中居上首。妙解堪作天人师之句。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脱欢公。请主万素。迁中竺。至元四年。主灵隐。顺帝锡以金襕法衣。时寂炤在径山。父子同时唱道。五山人以为盛事。大能翔席虚。行院致币焉。师固辞。使者往返不已。师避于会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强。仍请领灵隐。无何退居了幻庵。至正十五年春。感疾。集诸徒叙平生本末。且诫之曰。佛法下衰。无甚于今。宜各努力。吾世缘止于斯矣。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打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奄然而化。龛留十日。颜色不变。窆全身于松源塔西。塔前古桂。当春吐花。清香满路。见者叹异。侍讲学士黄晋卿。目见其事。书塔铭中。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法林,字竹泉,别号了幻,姓黄氏,宁海人也。依法庵太虚出家。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曰:“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时东屿海在净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左丞相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竺。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大振。顺帝闻之,赐以金襕法衣。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遂避会稽山中。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笔书偈云:”七十二年,虚空打撅。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逝。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了庵,别号南堂遗老,临海人。得度径山至正间主灵岩光福本觉诸刹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清欲。字了庵。南堂其号也。姓朱氏。台之临海人。住开福本觉灵岩三刹。有三会语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3 【介绍】: 明僧,字凝然。嗣法万安,出世少室。时佛事云兴,一二传持祖脉者,冷然格外。故少室及圣恩诸祖,语录不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八七
翟彦荣,字达道,号了玄先生。归善人。明成祖永乐二年(一四零四)进士,授江西宜黄令,擢两浙直指使。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了悟。号无际。一号蚕骨。安岳人。生莫氏。幼佣于大竹雁平里黄友谅家。能办异他佣。尝有人代为耕牧者。黄异之。妻以义女。相对叠膝。坐如宾客。未尝小涉温煖。与同作语皆佛法。黄益奇之。因结庵使居。以成其志。如时送饮食衣服无阙。一日义女。私送一緉鞋。师讶曰。此何来也。遂引刀碎之。说偈谢主人而去。削发于定远之罗围寺。师事本真长老。本真。为言。幽谷和尚。为当今善知识。即蹑蹻往参。获證心要。因而发通。大著灵异。四方无贤愚。咸归向之。登座说法。天花如雨。尝经巴之刘何乡。乡人礼之。师说偈曰。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所言罔弗获验。自是从者日众。所至腾沸。或以妖妄惑众。拘于按察狱中。昼则端坐。夜则出募钱。修狱坏屋。至今狱无鼠虱蚊蚋。师居安岳四十馀年。永乐中。召诣京师。命为宗主登坛说戒。赐号大善知识。后居南京牛首寺。一日集众说偈。我我元无我。光明圆陀陀。荡荡任纵横。处处无拘锁。端坐而化。赐祭给传。还葬木门。所著语录一卷。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善缘,字了心,侯官姚氏子。七岁依城东宝峰庵无尘出家,参鼓山蓝田,后住南京灵谷寺,礼僧录阐教幻居大师。永乐三年,鼓山虚席,领檄主之,建千佛阁。五年春,诏设广荐大会于蒋山,徵天下名僧,善缘应诏入京,说法称旨,恩赉甚渥,赐号“成就”。秋归,举任都纲,后寺燬于火。善缘重兴殿阁及诸寮舍。宣德庚戌,还珠阁坏,更为募建,明年落成,十月示微疾,十九日沐浴更衣,口述生平行业,命侍僧书之,所积金谷,悉委其徒,命创大殿、三门,语终而寂,塔于狮峰。著有《灵源集》,盖取鼓山前代老宿事实,编为叙传及名人文艺,为《山志》之权与。后黄用中、徐兴公相继纂辑,即本于善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太原府忻州人。俗姓王。住华盖寺。遇一僧言其前学皆小乘,当学最上乘,遂苦志励行数年,大彻悟。一日微恙,作偈圆寂。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弟子了凡,当阳靳氏子,总角时依报恩寺广通出家,长习经论,策杖南询遇诲,机教相叩,言中见谛,付与大法,更名乘时,遂续北宗正派,著有《楞严讲录》传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了然者,合肥西门外三里庵僧也。目不识字,口不谭经,但日诵佛号。年七十九,一日趺坐说偈,曰:“我今去,我今去,不向幽泉一直路。直上西方见如来,好认来时真面目。”垂首奄然,与声俱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了用。号雪机。姓张。遂宁人。初为应教。偶出遇天渊和尚。谓之曰。观子气韵堪出家。师曰。吾犹为俗人耶。渊曰。行俗事为俗人。讵在发之有无。遂感悟。弃所业。一衲从渊学禅。久之有得。人欲挽师出世。师摇手曰。不入这[衤呆]社。因结庵而隐。赋诗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霞缭绕白云深。愚痴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音。太平世界元无事。空自劳劳向外寻。七十二岁。卒于山庵。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无著,字了虚,宜兴人,住铜官山中,通脱疏放,傲然自得,见人辄叉手高坐,不缚沙门威仪。……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道富,字了然,钱塘人也。妙岁离尘,始习经论。朗然明彻,不滞于怀。长事游参,名山耆宿,多所印契,声誉攸畅。嘉靖时,奉剳付来主净慈。至则修葺山门,整理颓废。粗有端绪,而海氛不靖。倭寇日炽,遂围杭城。巡抚李天宠将废楼钟以为兵器,且欲焚寺,恐屯倭冠。富闻之,抱寺敕泣于辕门,以求庇护。巡抚卒为感动,因之获免。先是昭庆寺已罹灾燹,折毁之命,势将及净慈,非富之精诚泣恳,不同付劫灰者几希。当哭请时,人多危之,咸谓:“兵戎大事,况御外寇,国土不存,钟于何有。抚军生杀在手,不幸而犯其怒,责以贻误戎机,罪且不赦,可奈何乃。”富振励直前,以为“无钟是无寺,无寺是无僧无佛也。吾宁舍身,以饵虎口耳!虽白刃可蹈,百折不回也。矧哀而求之者,未必即罪,罪亦末必即死乎!”及请之而得,人又感称:“富具大愿力,真勇智,非庶几徼倖者,所能企及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仪,号了凡。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宝坻知县,奏减邑之重赋,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曾佐经略宋应昌军援朝御日本。通天文、术数、医学、水利。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
槜李诗系·卷十六
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万历丙戌进士,授宝坻知县,升兵部主事。时东封事起,诏从石大司马赞画辽阳。平生著述甚多,凡经史外,历数、河渠、阴阳、姑布之术,莫不洞悉,勒有成书。至所作诗文,不自珍惜,散逸过半,仅得两行斋集数卷而已。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坤仪,嘉善人。万历丙戌进士,除宝坻知县迁兵部主事有两行堂集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袁黄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让袁黄吓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隆庆三年(1569年)遇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传授给他《准提神咒》。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弟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令。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此时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卒年七十四岁。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释能弘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弘。号了然关主。以生平多病。所至辄掩关。故得是称。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师雅与紫柏尊者善。开公以师。故得事紫柏尊者。万历癸未。师掩关东塔。紫柏时栖止焉。相与体究向上事。开发良久。无何紫柏北行。师命开公追随焉。嘱曰。善事此翁。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以为吾门庆。会楞严新复迎。师关于东静室。紫柏故居也。师体貌清羸。神气和粹。最喜诱接人。少年研精教义。久之弃去。参云谷和尚。看无字话。间有发明。而不自肯。然从此教义益彻。每拈经论旨趣示人。直截明快。闻者无不击节。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紫柏示以偈曰。托钵因缘不甚难。耳边密启即幽关。师疑益甚。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一夕梦五齿落掌上。血迹宛然。阅数日得师书。备相诲切中。及前话通所得。且请紫柏印诀。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不相肯也。报书既达。师遂迁化。开公闻讣于东昌。时紫柏结夏灵岩。梦双幢一倒于南。一倒于北。次日开公至。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师之化也。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至于二四。无边亦然。一念感通。万里不隔。水月交光。针石相引。宁为异哉。师。姓某氏。嘉兴王店人。生嘉靖癸卯。化万历戊子。世寿四十六。僧腊三十。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开公奉灵骨。塔楞严方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