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识变(識變)
谓了解、认识事物之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论:“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
《漢語大詞典》:属通(屬通)
通达,了解。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上之人不可不属通臣下之情也。”
分類:通达了解
《漢語大詞典》:究尽(究盡)
全部了解。《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幸加惠,留听於承学之臣,復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宋 曾巩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至於歷世将相、文武士吏言行声实殊尤之跡,至高至大,已非愚臣所能究尽。”
分類:了解
《漢語大詞典》:洞观(洞觀)
道观。 宋 秦观 《雨中花慢》词:“正火轮飞上,雾捲烟开,洞观金碧。”
分類:道观
《漢語大詞典》:比作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例如: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把他比作神。
《國語辭典》:熟习(熟習)  拼音:shú xí
1.了解得很深刻。《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在镇远有五、六年,苗情最为熟习。」
2.学习得非常纯熟。如:「他熟习各种仪器的操作。」
《漢語大詞典》:详典(詳典)
了解典据。后汉书·张衡传:“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分類:了解
《國語辭典》:识时务(識時務)  拼音:shì shí wù
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红楼梦》第九九回:「胡说。我就不识时务吗!若是上和下睦,叫我与他们猫鼠同眠吗!」
《漢語大詞典》:直解
直接领悟;即时了解。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一:“圣门本弘大,梯磴多接引。 曾 高 愚鲁资,直解配 颜閔 。”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漢語大詞典》:后交(後交)
(1).犹新交。指新近才建立的友谊。史记·刺客列传:“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2).谓了解之后才交友。 隋 王通 中说·魏相:“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國語辭典》:熟悉  拼音:shú xī
知道得很详细。《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你老兄是书香世族,自己又是个道台,官场也熟悉,四面的声气也通。」也作「熟谙」。
《漢語大詞典》:鉴取(鑑取)
亦作“鉴取”。 察知了解。取,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清 李渔 《慎鸾交·拒托》:“诉奇寃,还望娘行鉴取,莫听烦言。” 清 纳兰性德 《红窗月》词:“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郭沫若 《落叶·第十信》:“神是会容恕一切的,神会鉴取我的燃烧着一样的诚意的。”
《漢語大詞典》:发悟(發悟)
(1).启发使领悟。 晋 桓玄 《重难王中令》:“师之为功,在於发悟,譬犹荆璞而莹拂之耳。”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卷七四:“ 澄 生当后世,传其言而已,若初决其祕发悟后人者,非至神乎。”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彼诚欲发悟上心,何不直以其意告之,而云威重不行耶?”
(2).犹发觉。南史·恩倖传·陆验:“﹝ 傅岐 ﹞尝谓 异 曰:‘卿任参国钧,荣宠如此,比日所闻,鄙秽狼藉,若使圣主发悟,欲免得乎?’”
(3).了解,领会。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 炎武 潜心有年,既得广韵之书,乃始发悟於中而旁通其説。”
《漢語大詞典》:觇知(覘知)
暗中了解。新唐书·裴行俭传:“ 行俭 召豪桀千餘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 都支 覘知之,不设备。”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六:“ 寇準 从车驾在 澶渊 ,每夕与 杨亿 痛饮,謳歌谐謔,喧譁常达旦,上使人覘知之,喜曰:‘得渠如此,吾何忧矣。’” 徐兴业 《金瓯缺》第八章:“俺接伴 金 使往来,一直主张取道宁可纡远些,沿途更要防卫严密,不让 金 使觇知了直接的途径和我边防的虚实。”
分類:暗中了解
《國語辭典》:看透  拼音:kàn tòu
透澈瞭解、认识。如:「一个人真能看透世情,放下万缘,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