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浪说(浪説)
(1).妄说;乱说。礼记·王制“假於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唐 孔颖达 疏:“妄陈祸福,浪説妖祥。” 宋 司马光 《示道人》诗:“君不见 太上老君 头似雪,世人浪説驻童颜。”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説曾分 鲍叔 金,谁人辨得 伯牙 琴?”
(2).漫说,别说。
《國語辭典》:浪语(浪語)  拼音:làng yǔ
1.狂妄不实的话。如:「他不过是随意浪语几句罢了,你别当真。」唐。杜甫 归雁诗二首之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
2.淫荡的言语。《红楼梦》第二一回:「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化在他身上,那媳妇故作浪语。」
《漢語大詞典》:加诸(加諸)
(1).凌驾于。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加,陵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訐以为直者。”
(2).诬谤;乱说。 唐 张鷟 游仙窟:“岂敢在外谈説,妄事加诸!”《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夺宅,今见安居。所被伤损,亦不加诸,目验取实,何得称虚?”旧唐书·宣宗纪:“诬贞良造朋党之名,肆谗构生加诸之衅。”参阅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加诸》
《國語辭典》:落荒  拼音:luò huāng
离开大路、官道,向荒野奔逃。比喻逃命。《水浒传》第四八回:「两个斗了一二十合,不分胜败。栾廷玉卖个破绽,落荒即走。」
《國語辭典》:嚼舌  拼音:jiáo shé
1.随口胡说、搬弄是非。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干我甚么事,说我推他,要你来嚼舌!」《荡寇志》第一二回:「我活了这七十多岁,永不曾见过甚么是刀兵,容你们这般嚼舌!」
2.没有意义的争辩。如:「我忙得很,没时间跟你嚼舌。」
《國語辭典》:咧咧  拼音:liē lie
北平方言。指小孩子的哭声。
《國語辭典》:咧咧  拼音:liē liē
北平方言。指乱嚷、瞎掰。《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不作一声的,听那外边的动静,约莫也有半碗茶时,只听得远远的两个人说说笑笑,唱唱咧咧的,从墙外走来。」
分類:嚷嚷乱说
《國語辭典》:大大咧咧  拼音:dà da liē liē
态度傲慢的样子。也作「大模大样」。
《漢語大詞典》:胡嘌
(1).乱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正念佛作偈,把美令儿胡嘌。”
(2).谓乱说。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这本色人儿妙,助美的谁家裱?要练花綃,帘儿莹,边阑小。教他有人问著休胡嘌。”
分類:乱说
《國語辭典》:瞎聊  拼音:xiā liáo
1.閒谈。如:「做点正经事,别尽忙著瞎聊!」
2.瞎说、胡扯。如:「又在瞎聊了,我可一点也不信。」
《漢語大詞典》:瞎咕咕
方言。胡说;乱说。 梁斌 《红旗谱》三四:“不等 冯老兰 说完, 冯贵堂 拧起鼻子说:‘你亲眼见来?还是别人在你耳朵底下瞎咕咕的?’”
《漢語大詞典》:鬼撇
方言。犹乱说。 马云鹏 《雁塞游击队》第二章:“‘住嘴!’ 白要命 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粗暴地喊道:‘你鬼撇了些什么?’” 马云鹏 《雁塞游击队》第十六章:“唉,我说的这些可是机密,你不能鬼撇去。”
分類:方言乱说
《國語辭典》:浪言  拼音:làng yán
1.狂妄的话。《西游记》第五回:「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
2.誇大其辞。《醉醒石》第一一回:「魏推官道:『寂上人,果然能前知么?』寂和尚道:『不敢,是小僧浪言。』」
《國語辭典》:胡言  拼音:hú yán
1.泛指西北和北方各民族的语言。《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也称为「胡语」。
2.毫无根据的乱说话。《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百姓越聚越多,信口胡言,势必要闹出事来。」也作「胡说」。
《國語辭典》:胡说(胡說)  拼音:hú shuō
1.毫无根据的乱说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胡说!我自是娘家去,如何是逃去?」《红楼梦》第六四回:「少胡说!你快去罢!我在这里等你。」也作「胡讲」、「胡言」、「胡语」、「胡云」。
2.胡乱瞎闹。《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著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
《國語辭典》:胡诌(胡謅)  拼音:hú zōu
随意乱说、瞎编。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他歪吟的几句诗,胡诌下一道文,都是些要人钱谄佞臣。」《老残游记》第四回:「你别信他们胡诌!没有的事!」也作「胡柴」、「胡嘈」。
《國語辭典》:乱弹(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寓有贬意。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众多人民的喜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也称为「花部」。
2.梆子腔系统的戏曲。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3.台湾北管戏职业戏班的俗称。参见「北管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