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45,分177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谈书
雷书
四库书
书检
书理
五书
专书
装书
讣书
腹书
禁书
郢书
书气
书指
刻书
《漢語大詞典》:谈书(談書)
讲论学问。南史·明山宾传:“ 齐明帝 不重学,谓 祏 曰:‘闻 山宾 谈书不輟,何堪官邪?’”
《骈字类编》:雷书(雷书)
本草见上
《漢語大詞典》:四库书(四庫書)
即四部书。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縹緗。”详“ 四部书 ”。
《漢語大詞典》:四部书(四部書)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骈字类编》:书检(书检)
曾巩论中书录黄画黄劄子臣详本朝之制官司佐属盖有得书检而不得书行移文字者未有得书行移文字而不得书检者
《國語辭典》:书理(書理)  拼音:shū lǐ
文理。《儒林外史》第四○回:「拣那认得字多的兵选了十个,托沈先生每日指授他些书理。」《红楼梦》第八四回:「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
分類:文理
《骈字类编》:五书(五书)
北史序传梁陈齐周隋五书是贞观中敕撰以十志未奏本犹未出然其书及志始末是臣所脩
《國語辭典》:专书(專書)  拼音:zhuān shū
专就某一学科领域所写的重要书籍。如:「老师上课时,总会开些专书给我们参考。」
《分类字锦》:装书(装书)
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思将玳瑁为逸少装书愿把珊瑚与徐陵架笔
分类:装书
《漢語大詞典》:讣书(訃書)
报丧的书信、文告。 唐 柳宗元 《祭万年裴令文》:“闻疾驰简,其命未返,翩其讣书,来自 番禺 。” 清 龚自珍 《哭洞庭叶青原》诗:“果然故人讣书至,神魂十丈为飘摇。” 胡适 《易卜生主义》:“又如 中国 人死了父母,发出讣书,人人都说‘泣血稽颡’,‘苫块昏迷’,其实他们何尝泣血?又何尝‘寝苫枕块’?”
《漢語大詞典》:腹书(腹書)
秦 末, 陈涉 、 吴广 欲举事,丹书于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怪之。事见史记·陈涉世家。后因以“腹书”指战事或祸乱的先兆。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诗之四:“腹书竞伏狐鸣火,手蔗频惊鹤唳兵。”
《國語辭典》:禁书(禁書)  拼音:jìn shū
政府禁止发行、阅读及收藏的书籍。《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青邱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漢語大詞典》:郢书(郢書)
郢 人夜书 燕 相国书,火不明,谓持烛者云:“举烛”,因误将“举烛”书入。后因以“郢书”指讹误的书信。 清 黄遵宪 《杂感》诗:“ 燕 相説 郢 书, 越 人戴章甫,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参见“ 郢书燕説 ”。
分類:相国国书
《國語辭典》:郢书燕说(郢書燕說)  拼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郢人在给燕相的信中误写「举烛」二字,而燕相则解释尚明、任贤之义。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比喻穿凿附会,扭曲原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泺阳消夏录四》:「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也作「燕说」。
分類:曲解原意
《漢語大詞典》:书气(書氣)
儒雅的风度。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那鑑堂 ﹞长身玉立,书气迎人。”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一:“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
分類:儒雅风度
《骈字类编》:书指(书指)
宋史艺文志褚长文书指论一卷
《國語辭典》:刻书(刻書)  拼音:kè shū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分類: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