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丰筋(豐筋)
谓书法有骨力。宣和书谱·顾绍孙:“杰然追古为一家法,而议者谓其丰筋多力。”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行草:“ 元常 曰:‘多力丰筋者圣。’识者见之,当知非阿好也。”
分類:书法骨力
《漢語大詞典》:壁拆
比喻书法布置的自然。 宋 姜夔 续书谱·草·用笔:“用笔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拆……壁拆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國語辭典》:千字文  拼音:qiān zì wén
1.书名。南朝梁周兴嗣所撰,传说是集王羲之字,以一千个不同的单字所写成,每四字一句,隔句押韵,以便于背诵,是旧时儿童启蒙时必读的书。
2.晋王羲之有〈千字文帖〉,后代书法家如隋释智永、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均有临本,其中以释智永的临池功夫最深,温厚古雅,别具面目;而释怀素所书小草〈千字文〉,藏奇崛于平正之内,为唐代中叶今草的代表作。
《漢語大詞典》:镰锷(鐮鍔)
箭镞的棱角和剑刃。喻书法艺术中的笔锋。 清 赵翼 《题〈肃本淳化帖〉》诗:“追摹镰鍔透侧理,展拓笔力书擘窠。”
《漢語大詞典》:描字
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 宋 米芾 《海岳名言》:“ 海岳 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 海岳 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 不得笔, 蔡卞 得笔而乏逸韵, 蔡襄 勒字, 沈辽 排字, 黄庭坚 描字, 苏軾 画字。’上復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國語辭典》:绵里针(綿裡針)  拼音:mián lǐ zhēn
1.藏在绵絮里的针。指不易觉察的阴谋。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觔。」《金瓶梅》第五一回:「乾净是个绵里针、肉里刺的货,还不知在汉子跟前架的甚么舌儿哩!」
2.比喻小心、细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也作「绵里裹针」、「绵里藏针」。
《漢語大詞典》:绵里铁(綿裏鐵)
比喻书法柔中有刚。 元 赵孟俯 《题东坡书〈醉翁亭记〉》:“公( 苏軾 )又云:‘余书如緜里铁。’余观此帖瀟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铁也。”
分類:书法
《国语辞典》:逆锋(逆锋)  拼音:nì fēng
书法上运笔的方法。指运笔的方向与顺锋相反的笔势。一般用在起笔、收笔或钩时。
《国语辞典》:补笔(补笔)  拼音:bǔ bǐ
1.书法上的修饰笔画。如:「这『大』字一捺太弱,稍作补笔较佳。」
2.文章或书信末尾的补述。
《国语辞典》:彩墨  拼音:cǎi mò
1.一种媒材。书法或绘画用的彩色墨条。
2.一种绘画表现方式。以水、墨与色料绘制成的作品。
《國語辭典》:顿笔(頓筆)  拼音:dùn bǐ
1.停笔。《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范弘之》:「举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顿笔按气,不敢多云。」
2.写字或作文到著力处必须停顿,称为「顿笔」。
《国语辞典》:侧锋(侧锋)  拼音:cè fēng
书法上指运笔时笔心不在笔画中央,笔锋偏侧,称为「侧锋」。
《漢語大詞典》:掣笔郎(掣筆郎)
晋 代 王献之 七八岁时学习书法,其父 羲之 “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復有大名!’”见晋书·王献之传。后因以“掣笔郎”称誉幼年善于学书者。 宋 苏轼 《赠王觏》诗:“何人生得寧馨子,今夜初逢掣笔郎。”
《漢語大詞典》:五势(五勢)
指书法中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五种笔势。
《漢語大詞典》:提顿(提頓)
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然提顿二字相连,捷於影响。” 清 徐作肃 《侯方域〈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拙便死。提顿分明,则神姿四映。”
《国语辞典》:平安帖  拼音:píng ān tiě
晋代王羲之的书法帖。其书法疏密得宜,雍容酣畅且豪放,为行书的典范。隋代鉴藏,唐代记录,以及明清两代的印记等,十分完整。现藏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书画出版社亦有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