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书信(書信)  拼音:shū xìn
往来通问的信件。《三国演义》第三○回:「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國語辭典》:封题(封題)  拼音:fēng tí
1.封信题名。唐。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2.科举时将所出的题目,封缄于函套中,以求保密。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元季国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者。」
《漢語大詞典》:献书(獻書)
(1).进献书籍。多指民间进献佚书。国语·周语上:“瞽献曲,史献书。” 韦昭 注:“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隋书·牛弘传:“ 弘 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宋史·艺文志一:“﹝ 高宗 ﹞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
(2).指把自己著的书题献给别人。 钱锺书 《〈围城〉序》:“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3).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輳;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 范文澜 注:“﹝献书﹞若 乐毅 《报燕惠书》…… 张仪 《与楚相书》皆是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献书謁皇帝,志已清风尘。”
《國語辭典》:御札  拼音:yù zhá
君主的诏令、手札。《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凡命令之体有七:……曰御札,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号令,则用之。」《三侠五义》第九回:「包公并不谢恩,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圣上因此又赏了御札三道。」
分類:帝王书札
《漢語大詞典》:示及
犹言见示、谈到。常用作书札中的敬语。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某啟: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羣聋和之,意不在於法也。”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示及新诗,皆有远别惘然之意。”
《漢語大詞典》:囊书(囊書)
(1).囊中书札。 唐 杜牧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2).以袋盛书。 唐 李山甫 《赴举别所知》诗:“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3).犹囊封,封事。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砾於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
《國語辭典》:明教  拼音:míng jiào
1.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思想。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在五代、宋、元时,常被利用作为组织作乱的工具。最著名的有方腊之乱、王念经之乱。
2.高明的指教。《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漢語大詞典》:芝泥
指古人缄封书札物件用的封泥。上盖印章,如后世之用火漆印。或曰即印泥。 北周 庾信 《汉武帝聚书赞》:“芝泥印上,玉匣封来。”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砂,古谓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银针玉薤芝泥封, 秦 疏 汉 密 齐 梁 工。”
《國語辭典》:瑶笺(瑤牋)  拼音:yáo jiān
美称他人的来函。如:「今日一别,期待来日瑶笺,以解相思之情。」
《國語辭典》:瑶笺(瑤箋)  拼音:yáo jiān
尊称他人的信函。也作「瑶函」、「瑶缄」、「瑶札」。
分類:书札
《國語辭典》:笺奏(牋奏)  拼音:jiān zòu
奏章。臣下呈给天子的公文。《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漢語大詞典》:书帖(書帖)
(1).书写简帖。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 吴 人 张旭 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鄴县 见 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2).指书札、柬帖。 唐 温庭筠 《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 曾益 等注:“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王内史 书帖中有与 蜀郡 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元丰 中, 王荆公 居 半山 ,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 梁斌 《播火记》四:“两个人又说了一会子 江涛 入狱的事, 贵他娘 又动了一会子悲伤,才离开 柏树坟 ,走到 春兰 家里,和 春兰 定规好,请人写了书帖送过去。”
《國語辭典》:公启(公啟)  拼音:gōng qǐ
1.公开的书信。《清史稿。卷四一九。岑毓英列传》:「尚书赵光疏呈滇绅公启,言毓英所向有功,特诏嘉勉,下总督劳崇光据实保奏。」
2.众人具名的书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钟雷溪从前在上海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帐捲逃,并将两年多的往来帐目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
《漢語大詞典》:书币(書幣)
(1).书写礼单。仪礼·聘礼:“宰书币……史读书展币。” 郑玄 注:“书聘,所用币多少也。”
(2).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战国策·赵策四:“ 秦王 使使者报曰:‘吾所使 赵国 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文选·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五侯竞书币,羣公亟为言。” 李善 注:“古人相遗币,必书之於刺,故曰书币。”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虏既屈服,於是叩关请吏,修书币之使。”
《漢語大詞典》:遗札(遺札)
遗书,死者留下的书札。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况奉遗札,託为斯;且惭且陋,不敢辞让。” 宋 宋祁 《张文定公行状》:“富家子与壻分财不协,诣府廷辩,壻曰:‘彼先子有治命,壻七子三。’因出遗札,子不能举其契。”《花月痕》第四五回:“次日 荷生 因秃头来求,差健弁齎着 痴珠 遗札南回。”
寄信。 清 顾炎武 《酬陈生芳绩》诗:“百里相思路阻紆,每承遗札讯何如?”
《國語辭典》:书仪(書儀)  拼音:shū yí
以买书为名送给老师的礼金。旧时送礼须写礼帖和封签,作为送礼的名目。后即以书仪作为馈赠财物的雅称。《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便吩咐门子,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差人送三两书仪,就致看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