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支韵》:书时(书时)
左传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礼也注郎非狩地故书时合礼言得狩之时也
分类:书时
《國語辭典》:三到  拼音:sān dào
读书时的眼到、口到、心到。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第四》:「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國語辭典》:笔记(筆記)  拼音:bǐ jì
1.随手记录或指所记录的文字。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天下事真是愈出愈奇了!老弟,你这回到南京来,将所有阅历的事,都把他笔记起来,将来还可以成一部书呢!」
2.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讹,或综述古义。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國語辭典》:口齿(口齒)  拼音:kǒu chǐ
1.口和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臣谨依仪氏羁,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2.歌唱、说话、读书时的咬字发音。如:「口齿不清」。《红楼梦》第五四回:「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
3.言语、谈吐。指说话的本领。如:「口齿伶俐」。《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
4.牲口的年龄。
《漢語大詞典》:眼到
谓读书时眼应专注。 宋 朱熹 《训斋学规·读书写文字第四》:“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漢語大詞典》:欹案
1.即懒架。读书时用来托书的架。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曹公 作欹案,卧视书, 周美成 又谓之倚书床。”一说为卧具的一种,如今之躺椅。参见“ 欹牀 ”。
2.斜靠床椅。 唐太宗 《帝京篇》:“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3.谓披览。 清 黄宗羲 《余恭人传》:“使 宣子 欹案之功,不牵於闺闥。”
分類:读书书时
《漢語大詞典》:欹床(欹牀)
古代的一种卧具。 明 胡侍 《真珠船·卧视书》:“三国志:‘ 曹操 作欹案,卧视书。’ 曹 智人想便甚,但欹案之制不传。 沈括 《忘怀録》有欹牀,云如今倚牀,但两向施档齐高,令曲尺上平,若臂倚左档,则右档可几;臂倚右档,则左档可几。臂左右互倚,令人不倦。仍可左右蟠足,或枕档角欹眠,无不便适。其度坐方二尺,足高一尺八寸,档高一尺五寸,木製藤綳,或竹为之。又云尺寸随人所便增损。余意欹案之制,或当不大殊。”
分類:卧具
《漢語大詞典》:评点(評點)
(1).评论圈点。古人读书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上一点体会、感受,对精美的句子加圈点,称为评点。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还珠吟:“乡先生 杨復初 见而题其后云:义正词工,使 张籍 见之,亦当心服。又为序其编首,而百篇皆加评点。”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叙》:“ 宋 、 元 、 明 以来,品藻诗文,或加丹黄判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评点大概创始于 南宋 时代,为的是给应考的士子揣摩;这种选本一向认为陋书,这种评点也一向认为陋见。”
(2).评论比量。 清 朱焘 《北窗呓语》:“《水滸》一书,有天罡地煞之目,后人仿之以评点人物。”
《國語辭典》:序目  拼音:xù mù
1.目次、目录。
2.序言和目录。
《漢語大詞典》:操铅(操鉛)
汉 扬雄 写《方言》一书时,常“怀铅提槧”。即口袋藏写字用的铅粉笔,手里拿着木板,向各色各样的人采集方言。见西京杂记卷三。后因以“操铅”指写作。 清 黄景仁 《喜郑诚斋先生归新安之信》诗之二:“几多青睞独垂怜,无那操铅癖未捐。”
《國語辭典》:札记(札記)  拼音:zhá jì
读书时摘记下来的要点或心得。如清代卢文弨有《龙城札记》、《钟山札记》。也作「劄记」。
《漢語大詞典》:扎记(扎記)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 夏衍 《别桂林》:“ 广州 沦陷,失散了我苦心搜集了的文献和扎记。”
《国语辞典》:废书而叹(废书而叹)  拼音:fèi shū ér tàn
读书时心有所感而辍读兴叹。《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序。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岳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
分类:读书书时
《国语辞典》:书胆(书胆)  拼音:shū dǎn
说评书时,对富于趣味的人,必加力点染,称为「书胆」。
《国语辞典》:活衬(活衬)  拼音:huó chèn
装订古书时,背后所衬的白纸称为「活衬」。
《国语辞典》:丁固生松  拼音:dīng gù shēng sōng
三国吴人丁固为尚书时,梦其腹上生松,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果如其梦。典出《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后用以比喻宦途显达。也作「丁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