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6,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出乡
六乡
士乡
乡枌
乡司
客乡
异乡人
四乡
乡亭
游乡
乡落
杖乡
义乡
乡贯
互乡
《韵府拾遗 阳韵》:出乡(出乡)
陆贽文设井田之法以安其业立五宗之制以缀其恩犹惧其未也又督以出乡游惰之禁纠以版图比阅之方
《漢語大詞典》:六乡(六鄉)
(1). 周 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周礼·地官·乡老》“乡老”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国语·周语中“请隧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
(2). 王莽 时仿 周 制,于 长安 西都置六乡。汉书·王莽传中:“分 长安 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莽 下书曰:‘ 常安 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
《漢語大詞典》:士乡(士鄉)
春秋 齐 管仲 辅佐 齐桓公 时,划分地方行政区域,使士、农、工、商四民分别聚居。士民聚居的地区称“士乡”。国语·齐语:“ 管子 於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后汉书·郑玄传》:“昔 齐 置‘士乡’, 越 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
《漢語大詞典》:乡枌(鄉枌)
家乡。枌,指 枌榆社 , 汉高祖 刘邦 的故乡。后因借称家乡为“乡枌”。 宋 苏轼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槃为寿》诗:“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 宋 陆游 《感怀》诗:“残年迫衰谢,婴疾归乡枌。” 清 张芾 《复曾国藩书》:“ 楚 中兵刀犹足, 秦关 则甚空虚。西望乡枌,益形蹙额。”
《漢語大詞典》:乡司(鄉司)
旧时一乡中管理杂事的人,略同于社长、里正等。《元典章新集·吏部·丁忧》:“各衙门贴书、祗候、弓手、里正、主首、社长、乡司,并无役军民人等遭值父母之丧,治则以谓杂役无禄之人,不行依理丁忧。” 元 孛罗御史 《一枝花·辞官》套曲:“ 王大户 相邀请, 赵乡司 扶下马。”
《漢語大詞典》:客乡(客鄉)
他乡;外地。 元 尹廷高 《庚子营又青旧业》诗之一:“儿童生长他山久,却把家乡作客乡。” 明 吴骐 《感时节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 蓟 北非吾土, 秦 中亦客乡。”《天地会诗歌选·谁知湖海多少深》:“高山流水响叮噹,小弟漂流到客乡。” 萧军 《羊·初秋的风一》:“你是客乡人,你不能和他们胡搅啊!”
分類:他乡外地
《国语辞典》:异乡人(异乡人)  拼音:yì xiāng rén
1.非本乡的居民,或指居住于他乡的游子。如:「这些异乡人既然有心安居下来,咱们就应尽力帮助他们。」
2.书名。现代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卡缪著的小说。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青年,对宗教、婚姻及社会习俗的怀疑与反抗意识,作者即因此书而荣获西元一九五六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國語辭典》:四乡(四鄉)  拼音:sì xiāng
1.城外四周的乡村。《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尊经阁摆席唱戏,四乡八镇几十里路的人都来看。」
2.四方。《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漢語大詞典》:乡亭(鄉亭)
(1).乡中公舍。 汉 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汉书·赵充国传:“缮乡亭,浚沟渠。” 汉 王充 论衡·诘术:“民间之宅,与乡亭比屋相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躬劝农桑,出入阡陌,止舍乡亭,稀有安居。”隋书·食货志:“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絶其烟火。”
(2).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后汉书·丁鸿传:“昔 孙叔敖 勑其子,受封必求墝埆之地,今 綝 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汤沐乡亭秩,家门殿省郎。”
(3).犹乡里,同乡的人。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州府状闻,乡亭颂德。” 清 曾国藩 《刘母谭孺人墓志铭》:“广賚穷民,乡亭大悦。”
《國語辭典》:游乡(遊鄉)  拼音:yóu xiāng
在乡村中押著罪犯游行,以示惩戒,称为「游乡」。也称为「游团」、「游垄」。
《漢語大詞典》:乡落(鄉落)
乡村;村落。 宋 文天祥 《集杜诗·〈曾先生〉序》:“先生挈家,避地於 汀 之乡落,六月,以病死。” 明 袁宏道 《舟行黄金口同散木王回饮》诗:“乡落也陶然,篱花古岸边。”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若以一乡落数十里地为一政府,未尝不可也。”
分類:乡村村落
《漢語大詞典》:杖乡(杖鄉)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漢語大詞典》:杖家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韵府拾遗 阳韵》:义乡(义乡)
山海经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
《國語辭典》:乡贯(鄉貫)  拼音:xiāng guàn
籍贯、本籍。《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中书门下。」《西游记》第一回:「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
分類:乡贯籍贯
《国语辞典》:互乡(互乡)  拼音:hù xiāng
1.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句下汉。郑玄。注:「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
2.风俗鄙陋之乡。《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