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乡会试(鄉會試)
乡试与会试。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每到乡会试,不过侍卫处照例派几个人来,在此当差。”
《国语辞典》:名魁虎榜  拼音:míng kuí hǔ bǎng
古代科举,乡试第一名。《幼学琼林。卷四。科第类》:「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国语辞典》:三元及第  拼音:sān yuán jí dì
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均考中第一名,称为「三元及第」。
《国语辞典》:大秋元  拼音:dà qiū yuán
古代乡试在秋季,应试得第一者,称为「大秋元」。《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士人之誉多殊。」
《国语辞典》:大经元(大经元)  拼音:dà jīng yuán
古代乡试题目以经书内容为主,应试得第一者,称为「大经元」。《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士人之誉多殊。」
《国语辞典》:大比之期  拼音:dà bǐ zhī qí
举行乡试的日期。《金瓶梅》第五六回:「维岁在大比之期,时到揭晓之候。」
分类:乡试日期
《国语辞典》:大比之年  拼音:dà bǐ zhī nián
举行乡试之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是年正是大比之年,有了科举。」《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幸逢大比之年,心中想做这注买卖,也好顺便进场。」
分类:乡试
《國語辭典》:副贡(副貢)  拼音:fù gòng
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贡」。也称为「副榜」。
《漢語大詞典》:副贡生(副貢生)
乡试中副榜录取的,入国子监,称副贡生。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副榜:“会典乡试中式举人,副於正榜曰副贡生。”参见“ 副榜 ”。
《國語辭典》:副榜  拼音:fù bǎng
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榜」。《明史。卷六九。选举志》:「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也称为「副贡」、「副车」。
《國語辭典》:副榜  拼音:fù bǎng
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榜」。《明史。卷六九。选举志》:「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也称为「副贡」、「副车」。
《漢語大詞典》:发魁(發魁)
指乡试中了经魁。 明 代科举制度,秀才应乡试,取中的称为举人,除第一名称为解元外,第一名至第五名(即《五经》中每一专经的第一名)都称经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县大名士,你只看他今科发解,还是发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马任 ﹞明春就考了监元,至秋发魁。”参见“ 经魁 ”、“ 发解 ”。
《漢語大詞典》:畿解
谓在畿县参加解试(乡试)。 明 杨慎 《孝友后华李子玉诔》:“后应贡,有劝令就选学官,又谓且留止试京闈。 子玉 曰:‘吾非薄冷官不为,亦非舍畿解不取。垂白在堂,一弟繫官于远,谁与就无方之养?’”
《漢語大詞典》:桂林杏苑
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桂林杏苑”指乡试、会试。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梦之游;虎斗龙争,又见战征之事。”
《國語辭典》:官卷  拼音:guān juàn
清朝官职较高的子弟应乡试,其试卷另编官号,且另有定额录取,故称其试卷为「官卷」。
《漢語大詞典》:拨房(撥房)
科举时代乡试,试卷分房审阅,由房官推荐给主考决定取舍。因每房中额各有定数,而每房试卷好坏不一,往往形成各房中卷多寡不均。将中卷超额房内的试卷,拨入中卷少的房内,通过该房推荐录取,谓拨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科场为国家取人材,非为试官取门生也。后以诸房额数有定,而分卷之美恶则无定,於是有拨房之例。”参阅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