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结习
【俗语佛源】
积久而难改的习惯,称为「积习」,多含贬义。例如:他抽烟几十年,真是积习难改了。「结习」源于佛经,意为烦恼和习气。「结」有系缚的意思,谓众生被烦恼所系缚,不能离开生死的「苦海」。「习」,指习气,也就是烦恼(结)的余习。一般地说,「结」的程度较重,「习」的程度较轻。然而,「习」比「结」更难以清除。比如说,马桶中的粪便较易清除,而桶中的臭气却难以除去。《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载:维摩诘丈室中有天女散花。天花飞到菩萨们的身上,纷纷坠地;然而碰到大弟子们的身上,却粘附不去。天女指出,「结习未尽,华(花)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菩萨们没有「结习」,故没有「执著」,因此「华不著也」。又如南朝梁·沈约《内典序》:「结习纷论,一随理悟」。(李明权)
三种熏习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识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识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引生眼识,名为色识。于此分别,即是第六意识,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色识熏习。
〔三、烦恼熏习〕,烦恼即贪瞋邪见等烦恼也。此之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烦恼熏习。
习因
【三藏法数】
习即数习之义。谓如习贪欲,则贪欲增长,是名习因。
习爱众生
【三藏法数】
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习见众生
【三藏法数】
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名言熏习
【三藏法数】
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色识熏习
【三藏法数】
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引生眼识,名为色识。于此分别,即是第六意识,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色识熏习。
烦恼熏习
【三藏法数】
烦恼即贪瞋邪见等烦恼也。此之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烦恼熏习。
建立习诵业轮
【三藏法数】
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修习梵行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诵习经文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先苦后乐。
无明习气梦
【三藏法数】
谓由无明烦恼积习气分覆蔽真如之性,无所明了,以致心神颠倒,形于梦想也。
善诲初习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于大乘法,方便演说,令初心习学之人,有所依凭,进修于道,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修习决定
【三藏法数】
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不习歌舞戏乐
【三藏法数】
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