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9,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习所成种性
习气
习气果
习灭
习种性
冤习因
宿习
贪习
淫习因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无明薰习
等流习气
诈习因
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佛类词典(续上)
习果习所成种性
习气
习气果
习灭
习种性
冤习因
宿习
贪习
淫习因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无明薰习
等流习气
诈习因
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习因习果)。
(术语)(参见:习因习果)。
习所成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术语)二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习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證,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佛学常见辞汇】
坏习惯。
【俗语佛源】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李明权)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證,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佛学常见辞汇】
坏习惯。
【俗语佛源】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李明权)
习气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果之一。
【三藏法数】
(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
(术语)二果之一。
【三藏法数】
(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
习灭
【佛学大辞典】
(杂语)习善灭恶也。无量寿经下曰:「善知习灭音声方便。」同净影疏下曰:「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杂语)习善灭恶也。无量寿经下曰:「善知习灭音声方便。」同净影疏下曰:「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习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性或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从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三藏法数】
习种性者,即数习为性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修习众善所得之性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术语)二种性或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从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三藏法数】
习种性者,即数习为性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修习众善所得之性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冤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宿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俱舍论十二曰:「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术语)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俱舍论十二曰:「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贪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欲之为习性者。楞严经八曰:「贪习交计,发于相吸。」
(术语)贪欲之为习性者。楞严经八曰:「贪习交计,发于相吸。」
淫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严佛调译。
(经名)一卷,后汉严佛调译。
无明薰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薰习之一。(参见:四薰习)
(术语)四薰习之一。(参见:四薰习)
等流习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习气之一。习气又名种子,谓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习气为生等流果之种子。唯识述记二末曰:「自性亲因,名等流种。」
(术语)二种习气之一。习气又名种子,谓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习气为生等流果之种子。唯识述记二末曰:「自性亲因,名等流种。」
诈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