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近习
积习
习池
习家
教习
习熟
旧习
士习
习知
诵习
循习
气习
习礼
时习
素习
《國語辭典》:近习(近習)  拼音:jìn xí
帝王所亲幸的人。《礼记。月令》:「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也作「近幸」。
《國語辭典》:积习(積習)  拼音:jī xí
1.长期形成的习惯。汉。蔡邕〈述行赋〉:「唐虞眇其既远兮,常俗生于积习。」
2.熟练、娴习。《文选。左思。魏都赋》:「剞劂罔掇,匠斲积习。」
《漢語大詞典》:习池(習池)
见“ 习家池 ”。
《漢語大詞典》:习家池(習家池)
古迹名。一名 高阳池 。在 湖北 襄阳 岘山 南。晋书·山简传:“ 简 镇 襄阳 ,诸 习氏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后多借指园池名胜。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 戴安道 ,似向 习家池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 习家池 。”亦省作“ 习池 ”。 唐 杜甫 《初冬》:“日有 习池 醉,愁来《梁甫吟》。” 宋 曾巩 《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 山简 ,更须同上 习池 游。”或省作“习家”。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 习 家。”
《漢語大詞典》:习家(習家)
见“ 习家池 ”。
《漢語大詞典》:习家池(習家池)
古迹名。一名 高阳池 。在 湖北 襄阳 岘山 南。晋书·山简传:“ 简 镇 襄阳 ,诸 习氏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后多借指园池名胜。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 戴安道 ,似向 习家池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 习家池 。”亦省作“ 习池 ”。 唐 杜甫 《初冬》:“日有 习池 醉,愁来《梁甫吟》。” 宋 曾巩 《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 山简 ,更须同上 习池 游。”或省作“习家”。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 习 家。”
《國語辭典》:教习(教習)  拼音:jiào xí
1.教导讲习。《北史。卷七六。列传。樊子盖》:「今以二孙委公与卫文升耳。宜选贞良宿德方幅者教习之。」
2.旧时指教师、老师。《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他说如今有片学堂里,已经请了他做教习。」
《國語辭典》:习熟(習熟)  拼音:xí shú
通晓。汉。王充《论衡。超奇》:「博览多闻,学问习熟,则能推类兴文。」
《國語辭典》:旧习(舊習)  拼音:jiù xí
过去的习惯。如:「妈妈年轻时就有睡午觉的习惯,至今仍保有这个旧习。」
《漢語大詞典》:士习(士習)
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学生何敏中》:“愚谓世衰道微,士习日靡,工文辞而苟利禄,奔走乞哀於权倖之门,惟恐不一售者有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国朝士风之敝,浸淫於 正统 ,而靡溃於 成化 ……至 宪宗 朝, 万安 居外, 万妃 居内,士习遂大坏。”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纪:“乙卯,詔 浙江 士习敝坏,工为怀挟,停其乡会试。”
《漢語大詞典》:习知(習知)
熟知。战国策·赵策四:“ 奢 尝抵罪居 燕 , 燕 以 奢 为 上谷 守。 燕 之通谷要塞, 奢 习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 ﹞求説 周显王 。 显王 左右素习知 苏秦 ,皆少之。弗信。” 明 李东阳 《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太傅在 长沙 未久, 长沙 人至今习知之。” 闻一多 《〈冬夜〉评论四》:“正因为他们是天经地义,人人应该已经习知,谁若还来讲他,足见他缺乏常识,所以可笑了。”
分類:习知熟知
《國語辭典》:诵习(誦習)  拼音:sòng xí
诵读学习。《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漢語大詞典》:循习(循習)
因循;沿袭。新唐书·吴士矩传:“陛下擢任 士矩 ,非私也; 士矩 负陛下而治之,亦非私也。请遣御史至 江西 即讯,使杜 江 淮 它镇循习意。”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元典章·吏部六·令史》:“其各处行省令史,尚在循习旧弊,从各官自行踏逐,恐非所宜。”明史·外戚传·钱贵:“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縻厚禄,踰分非法。”
分類:因循沿袭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漢語大詞典》:习礼(習禮)
学习礼仪。仪礼·士相见礼:“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习礼而成其士也。” 清 吴荣光 《〈吾学录〉凡例》:“先师庙祭器、祭品、乐器、乐章,视他庙特加详载,俾习礼者得所攷据焉。”
《漢語大詞典》:时习(時習)
(1).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一说,按时温习。见 杨伯峻 译注。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是以君子稽古於时习之初,辩惑於成性之所。”
(2).经常练习。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
《漢語大詞典》:素习(素習)
(1).平素熟习。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所冀炉冶无创置之劳,工匠有素习之便,不烦铸本,自有利宜。”宋史·后妃传上·仁宗杨德妃:“﹝ 杨德妃 ﹞端丽机敏,妙音律,组紃,书艺一过目如素习。” 鲁迅 《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我要指出来的是‘大刀队’乃 中国 人自夸已久的特长, 日本 人虽有击剑,大刀却非素习。”
(2).平时的习惯。 清 朱一是 《花隐道人传》:“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籜冠草屨,曳杖篱落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