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习性(習性)  拼音:xí xìng
1.长期养成的习惯与性情。《北史。卷八一。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2.修身养性。《北史。卷四二。常爽传》:「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
《国语辞典》:民族习性(民族习性)  拼音:mín zú xí xìng
同一民族文化的人因自然环境、历史形塑、社会条件、生活经验等的累积,对分类架构、评价、鉴赏、世界观所形成的知觉、理解与行动的秉性趋向。
《國語辭典》:家法  拼音:jiā fǎ
1.师徒授受自成一家之说的学风。后泛指学术、文艺相传的流派风格。《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序》:「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2.治家的法则。《宋书。卷四二。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于皇叔俸内,更加倍与之。至于严禁内外,乃是家法,又何疑焉?」也作「家规」、「家约」。
3.俗称扑责家人的刑具。《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左右!快取家法来,吊起贱婢打一百皮鞭。」《孽海花》第二六回:「彩云道:『这个请陆大人放心,我再吵闹,好在陆大人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
《國語辭典》:习气(習氣)  拼音:xí qì
1.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那些买卖人的习气,都爱要谎价,你也别竟听他们要,总要还个价儿。」
2.佛教用语。佛教瑜伽行派称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潜在力量。《瑜伽师地论》卷五三:「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漢語大詞典》:少成
指年少时养成的习性。 汉 贾谊 《新书·保傅》:“ 孔子 曰:‘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漢語大詞典》:橘心
指橘树的习性。 宋 林景熙 《杂咏酬汪镇卿》:“踰 淮 橘心移,出山泉性汩。”参见“ 橘化为枳 ”。
分類:橘树习性
《國語辭典》:橘化为枳(橘化為枳)  拼音:jú huà wéi zhǐ
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后比喻同样的东西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引起变化。
《国语辞典》:麋鹿之性  拼音:mí lù zhī xìng
比喻鄙野的习性。《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列传七。朱敦儒》:「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但小侄麋鹿之性,草野惯了。」
分类:鄙野习性
《國語辭典》:飞蛾(飛蛾)  拼音:fēi é
灯蛾具趋光性,喜飞至灯下,故俗称为「飞蛾」。参见「灯蛾」条。
《漢語大詞典》:洗髓
道教谓修道者洗去凡髓,换成仙骨。亦比喻彻底改变思想、习性。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餘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妄心不復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國語辭典》:土性  拼音:tǔ xìng
土地的性质。元。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三月〉:「良农知土性,肥瘠有不同。」也作「土质」。
《國語辭典》:生态(生態)  拼音:shēng tài
生物圈内的生物,不论是同种或异种,彼此间都会相互影响;生物和他所生活的环境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现象称为「生态」。
《漢語大詞典》:宿习(宿習)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漢語大詞典》:正生
(1).常性,人的自然习性。晏子春秋·谏下十三:“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 张纯一 校注:“ 苏舆 曰:‘生,性也。正生犹言常性。’ 苏 説是,常性即真性。”
(2).传统戏曲脚色名。在剧中扮演男主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这四个不同的脚色,其实是都是 林先生 自己一个人扮出来的,一个是正生,就是‘语录式’,别的三个都是小丑,自装鬼脸,自作怪相,将正生衬得一表非凡了。”
《漢語大詞典》:鹤性(鶴性)
鹤的习性。指高洁的情性。 唐 杨巨源 《和卢谏议朝回书情即事》:“超遥比鹤性,皎洁同僧居。” 金 侯善渊 《南柯子》词:“蜕质空中显,忘形物外观。二神凝素出 阳关 。鹤性佻佻,一去古 长安 。” 明 范景文 《客有询近状者书此以答》诗:“鹤性知人傲,花枝近水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