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牵亡阵(牵亡阵)  拼音:qiān wáng zhèn
台湾习俗在送葬队伍中吹号角、唱牵亡歌以引领亡魂的阵头。通常由道士、巫师所组成。
《国语辞典》:陶器婚  拼音:táo qì hūn
西洋习俗。称结婚九周年为「陶器婚」。
《漢語大詞典》:改政移风(改政移風)
改变风气习俗。东观汉记·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國語辭典》:风移俗易(風移俗易)  拼音:fēng yí sú yì
风气转移,习俗改变。汉。班固 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
《國語辭典》:风俗画(風俗畫)  拼音:fēng sú huà
一种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大都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十七世纪风俗画在荷兰独立成为绘画的一支。东方则以中国晋代的女史箴图、日本的浮世绘等为其代表。
《漢語大詞典》:共川鼻饮(共川鼻飲)
古 骆越 族的习俗,父子同川而浴,以鼻饮水。汉书·贾捐之传:“ 骆越 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后汉书·文苑传·杜笃:“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
《漢語大詞典》:革风易俗(革風易俗)
改变风气和习俗。 明 方孝孺 《丙吉》:“ 吉 不能佐其主以仁义使革风易俗,陷斯民於禽兽。”参见“ 移风易俗 ”。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漢語大詞典》:反对派
对习俗、法律、政策或运动的反对者
特指反对某项事物(如一项政策或政党)的集体
辩论时持反对意见的一派
犹太教用语,特指坚持传统教义而反对18世纪中叶东欧哈西德运动的犹太人
凡事抗议的人
《國語辭典》:浣花日  拼音:huǎn huā rì
每年四月十九日,蜀人多游宴于浣花溪,称为「浣花日」。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也称为「浣花天」。
《漢語大詞典》:寄名锁(寄名鎖)
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 ﹞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漢語大詞典》:击杖(擊杖)
古代迷信习俗。日月食时,大夫之妻敲打棒杖以救。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故角尾交日月食,救之者,谓夫人击镜,孺人击杖,庶人之妻楔搔。”
《漢語大詞典》:击镜(擊鏡)
古代迷信习俗。日月食时,诸侯夫人敲打镜子以救。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故角尾交日月食,救之者,谓夫人击镜,孺人击杖,庶人之妻楔搔。”
《漢語大詞典》:变俗易教(變俗易教)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漢語大詞典》:变容改俗(變容改俗)
改变风貌习俗。吕氏春秋·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國語辭典》:变风易俗(變風易俗)  拼音:biàn fēng yì sú
改变旧风俗。《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也作「变风改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