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猪脚面线(猪脚面线)  拼音:zhū jiǎo miàn xiàn
猪蹄膀与面线和煮成的面。民间习俗以吃猪脚面线可以长寿及去霉运。
《国语辞典》:安太岁(安太岁)  拼音:ān tài suì
一种民间习俗。根据民间道士的说法,与当年「太岁神」对冲的人,会有大凶降临,化解之道,即请庙公将其姓名安置在供奉「太岁神」的神龛上,或在家中贴上太岁符,每逢初一、十五,还要祭祀拜神。
《国语辞典》:观光团(观光团)  拼音:guān guāng tuán
游览参观他国风景习俗、文物制度的团体。
《国语辞典》:孤鸾年(孤鸾年)  拼音:gū luán nián
民间习俗中以为不宜婚嫁的年头。如:「今年适逢孤鸾年,结婚的人比往年少。」
《国语辞典》:划龙舟(划龙舟)  拼音:huá lóng zhōu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按照习俗,农历五月五日这天,众人组成船队,划动雕刻成龙形的木舟,彼此竞赛,以纪念投江自杀的爱国诗人屈原。
《国语辞典》:大除夕  拼音:dà chú xì
阴历十二月最末一日的晚上。习俗上,这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也称为「大年节」。
《国语辞典》:丁字裤(丁字裤)  拼音:dīng zì kù
形状如丁字的裤子。为特定地区或特定习俗的穿著。如台湾兰屿人民或日本相扑人士等。
《国语辞典》:点灶灯(点灶灯)  拼音:diǎn zào dēng
旧时习俗从正月十三日晚上开始,要在厨房下悬点灶灯,五个夜晚,至十八日元宵节的高潮结束为止。相传点灯之俗至南宋时就开始流行了,明朝时曾一度把灯节扩大为十天。
《漢語大詞典》:醉涂司命(醉塗司命)
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十二月﹞二十四日, 秋鸿 来,亦留住宿,观祀灶。 秋鸿 乃留诗曰:‘醉涂司命欲朝天,爆竹声中惜逝川。’”参见“ 醉司命 ”。
《漢語大詞典》:醉司命
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帖灶马於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宋 吴泳 《别岁诗》:“灶涂醉司命,门贴画 钟馗 。”后因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醉司命”。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醉司命之夕,风雪遄归。”
《国语辞典》:燎星  拼音:liào xīng
一种用火烧除祖坟上枯草的习俗。可免祖坟堙没草丛中,同时表示星火可以烧旺后代。这种习俗有在除夕晚间,有在元宵夜举办,各地不同。
《国语辞典》:牵亡(牵亡)  拼音:qiān wáng
1.民俗丧葬礼仪中,牵引亡魂的仪式。
2.在闽南习俗中有人死后数年,因其亲人想念,透过灵媒召请亡魂的事。
《国语辞典》:瓷婚  拼音:cí hūn
西洋习俗称结婚满二十年称为「瓷婚」。
《国语辞典》:灯篙(灯篙)  拼音:dēng gāo
一种中元节的习俗。民间以寺庙为中心的公众普渡,在寺庙前方广场,竖立一座高达数丈的竹竿,顶端系有一盏灯笼,称为「灯篙」。相传灯笼点亮后,散布各处的孤魂野鬼,即知明日此处有食物可享用,遂纷纷到此大快朵颐一番。
《国语辞典》:借妻  拼音:jiè qī
爱斯基摩人的一种习俗。主人在招待客人时,为了对男客人表示极深的情谊,而让客人与其妻同宿,称为「借妻」。
《国语辞典》:挂线(挂线)  拼音:guà xiàn
1.一种习俗。初见婴儿之时,用线一缕系荷包,中置银钱,挂于婴儿颈间。
2.电话机接线生将线路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