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业也。欲界及色界各有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之三种,无色界有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及无漏之三种,合为九种。成实论第八曰:「欲界系三种:作、无作、非作非无作。色界系业亦如是。无色界二种及无漏业,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又有无作,但从心生。非作非无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为业。」是也。其中作业谓身口所造之业,无作业谓身口作业所生之散无作并定共无作,非作非无作业,谓意业也。意业与身口之作业不同,故为非作。与身口之无作业不同,故为非无作。无漏业谓无漏之身口意业也。又出大乘义章第七等。
(名数)九种之业也。欲界及色界各有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之三种,无色界有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及无漏之三种,合为九种。成实论第八曰:「欲界系三种:作、无作、非作非无作。色界系业亦如是。无色界二种及无漏业,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又有无作,但从心生。非作非无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为业。」是也。其中作业谓身口所造之业,无作业谓身口作业所生之散无作并定共无作,非作非无作业,谓意业也。意业与身口之作业不同,故为非作。与身口之无作业不同,故为非无作。无漏业谓无漏之身口意业也。又出大乘义章第七等。
九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法会有带领众僧之职者九人:一导师、二咒愿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引头、八堂达、九衲众。
【佛学常见辞汇】
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名数)大法会有带领众僧之职者九人:一导师、二咒愿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引头、八堂达、九衲众。
【佛学常见辞汇】
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九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处之九穴也,此九穴常漏泄身内之不净,故云九漏。行事钞中之一曰:「九疮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佛学常见辞汇】
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名数)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处之九穴也,此九穴常漏泄身内之不净,故云九漏。行事钞中之一曰:「九疮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佛学常见辞汇】
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九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是也。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曰:「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有劣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胜我者,是依见起慢。无等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劣我者,是依见起卑慢。」盖此九慢,为从七慢中慢与过慢及卑慢三种离出者,前三慢为过慢与慢及卑慢。中三慢为卑慢与慢及过慢。后三慢为慢与过慢及卑慢。其中我胜慢者,谓我较彼为胜也。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我等慢者,谓我等于彼也。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我劣慢者,谓我较彼为劣也。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胜我慢者,谓他有较我胜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等我慢者,谓他有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有劣我慢者,谓他有较我劣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胜我慢者,谓他无较我胜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无等我慢者,谓他无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劣我慢者,谓他无较我劣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但此乃据发智论之说所解。故俱舍论十九释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发智论释,依品类足释慢类者,且我胜慢从三慢出。谓慢、过慢、慢过慢三,由观劣等胜境别故。」是即我胜慢之中,若观劣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观等境而谓己胜,即是过慢。观胜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过慢明矣。馀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于前解可知也。又详于品类足论一,大毗婆沙论百九十九,唯识论述记六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述记六曰:「九慢者大乘中不见文。显扬第一云:如经说三慢类,我胜、我等、我劣。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第十九说有九慢。」一我胜慢,于与我同等者而思我为胜,是七慢中之过慢也。二我等慢,于比我胜者而思我为等同也。三我劣慢,于比我多分胜者而思我为少劣,是即七慢中之卑慢也。四有胜我慢,思他比己为胜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于卑慢中。五有等我慢,思他与己等也,是即于等而思与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六有劣我,思他劣于己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七无胜我,思他于己无胜也,是即于等而思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八无等我,思他于己无等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九无劣我,思他于己无劣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之于卑慢中。然则此九慢者三慢之分类也。俱舍十九颂曰:「慢有七九从三。」
(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是也。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曰:「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有劣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胜我者,是依见起慢。无等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劣我者,是依见起卑慢。」盖此九慢,为从七慢中慢与过慢及卑慢三种离出者,前三慢为过慢与慢及卑慢。中三慢为卑慢与慢及过慢。后三慢为慢与过慢及卑慢。其中我胜慢者,谓我较彼为胜也。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我等慢者,谓我等于彼也。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我劣慢者,谓我较彼为劣也。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胜我慢者,谓他有较我胜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等我慢者,谓他有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有劣我慢者,谓他有较我劣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胜我慢者,谓他无较我胜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无等我慢者,谓他无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劣我慢者,谓他无较我劣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但此乃据发智论之说所解。故俱舍论十九释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发智论释,依品类足释慢类者,且我胜慢从三慢出。谓慢、过慢、慢过慢三,由观劣等胜境别故。」是即我胜慢之中,若观劣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观等境而谓己胜,即是过慢。观胜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过慢明矣。馀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于前解可知也。又详于品类足论一,大毗婆沙论百九十九,唯识论述记六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述记六曰:「九慢者大乘中不见文。显扬第一云:如经说三慢类,我胜、我等、我劣。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第十九说有九慢。」一我胜慢,于与我同等者而思我为胜,是七慢中之过慢也。二我等慢,于比我胜者而思我为等同也。三我劣慢,于比我多分胜者而思我为少劣,是即七慢中之卑慢也。四有胜我慢,思他比己为胜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于卑慢中。五有等我慢,思他与己等也,是即于等而思与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六有劣我,思他劣于己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七无胜我,思他于己无胜也,是即于等而思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八无等我,思他于己无等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九无劣我,思他于己无劣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之于卑慢中。然则此九慢者三慢之分类也。俱舍十九颂曰:「慢有七九从三。」
九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九想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九想。
(名数)即九想。
九种大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著,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出世间之上上禅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
二、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
一者、善法乐住禅 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
三者、利益众生禅 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
三、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
第一难禅 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
第二难禅 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
第三难禅 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
四、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
一者、有觉有观禅 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
三者、乐俱禅 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
四者、舍俱禅 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
一者、不味著 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
二者、慈心俱 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三者、悲心俱 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四者、喜心俱 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
五者、舍心俱 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
一者、善禅 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
二者、无记化化禅 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
三者、止分禅 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
四者、观分禅 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
五者、自他利禅 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
九者、义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
十者、止相缘禅 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
十一者、举相缘禅 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
十二者、舍相缘禅 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
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
七、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
一者、咒术所依禅 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
三者、云雨禅 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
四者、等度禅 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
五者、饶益禅 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
六者、调伏禅 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
七者、开觉禅 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
八者、等作禅 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定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神足者,神通满足也。)
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
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 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语摩得勒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
九、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禅。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净净禅 谓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三、难禅〕,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一切门禅〕,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著,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七、除恼禅〕,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销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足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著,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出世间之上上禅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
二、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
一者、善法乐住禅 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
三者、利益众生禅 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
三、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
第一难禅 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
第二难禅 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
第三难禅 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
四、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
一者、有觉有观禅 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
三者、乐俱禅 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
四者、舍俱禅 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
一者、不味著 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
二者、慈心俱 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三者、悲心俱 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四者、喜心俱 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
五者、舍心俱 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
一者、善禅 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
二者、无记化化禅 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
三者、止分禅 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
四者、观分禅 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
五者、自他利禅 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
九者、义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
十者、止相缘禅 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
十一者、举相缘禅 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
十二者、舍相缘禅 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
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
七、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
一者、咒术所依禅 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
三者、云雨禅 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
四者、等度禅 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
五者、饶益禅 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
六者、调伏禅 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
七者、开觉禅 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
八者、等作禅 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定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神足者,神通满足也。)
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
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 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语摩得勒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
九、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禅。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净净禅 谓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三、难禅〕,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一切门禅〕,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著,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七、除恼禅〕,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销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足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九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九种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抟食。
〔二、触食〕,触即触对,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已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五、禅悦食〕,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六、法喜食〕,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谓修行之人,发弘誓愿,度脱众生,欲断烦恼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护念,亦忆念也。谓修行之人,常当忆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护念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名数)(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抟食。
〔二、触食〕,触即触对,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已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五、禅悦食〕,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六、法喜食〕,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谓修行之人,发弘誓愿,度脱众生,欲断烦恼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护念,亦忆念也。谓修行之人,常当忆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护念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九种世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九世间)
(名数)(参见:九世间)
九种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条及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乾,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馀,乃自死经多日而自乾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
(名数)(参见:食条及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乾,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馀,乃自死经多日而自乾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
九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九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横死有九因:一、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三、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于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狂犬等可避而不避也。见九横经。【又】九种之横死:一、得病无医,得病而不为医疗也。二、王法诛戮,所为非道而为国法所刑戮也。三、非人夺精气,耽荒乐而身不慎,鬼怪乘隙夺其精气也。四、火焚,被火焚烧也。五、水溺,坠于水而溺死也。六、恶兽啖,于山林等为恶兽所啖食也。七、堕崖,自绝壁堕下丧其命也。八、毒药咒咀,中毒药,罹咒咀,而死也。九、饥渴所困,困于饥渴而死也。见药师经。【又】佛之九横也。(参见:九恼)
【佛学常见辞汇】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参见:九恼)
(名数)横死有九因:一、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三、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于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狂犬等可避而不避也。见九横经。【又】九种之横死:一、得病无医,得病而不为医疗也。二、王法诛戮,所为非道而为国法所刑戮也。三、非人夺精气,耽荒乐而身不慎,鬼怪乘隙夺其精气也。四、火焚,被火焚烧也。五、水溺,坠于水而溺死也。六、恶兽啖,于山林等为恶兽所啖食也。七、堕崖,自绝壁堕下丧其命也。八、毒药咒咀,中毒药,罹咒咀,而死也。九、饥渴所困,困于饥渴而死也。见药师经。【又】佛之九横也。(参见:九恼)
【佛学常见辞汇】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参见:九恼)
九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九横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经名)佛说九横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九横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九横)
(名数)(参见:九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