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12,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156  157  158  159  160
其它辞典(续上)
舒信孚(舒芙九 )
孔昭乾(伯南 樛园、九缘、经锄 )
李九烈(又承 柳村 )
陈伯陶(象华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如麟(瑞绂 仁九 )
饶芝祥(符九 占斋 )
录德(飬九 )
王季烈(晋余 君九、螾庐 )
景定成(梅九 无碍居士 )
陈九思
周绍九( 基成 )
杜琨(悦鸣 九鲤散人 )
舒信孚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舒信孚,又名舒芙九,江西省南昌府靖安县人,同进士出身。有子舒晓芙。舒晓芙有子舒蕙章,女舒蕙兰。舒蕙兰适江西省进贤县人曹超群。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1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孔昭乾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孔昭乾(1853年—1888年),字伯南,号樛园,又号九缘,别号经锄,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光绪癸未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26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俱著以部属用。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光绪十二年(1886年)奉命出洋考察,游历法国、英国。在伦敦期间吞食鸦片自杀。有《海外鸿泥日记》4卷、《印政备考》2卷、《英政备考》2卷。

人物简介

维基
李九烈(1853年—?),字又承,号柳村,福州驻防汉军镶蓝旗人,同进士出身。同治癸酉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2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陈伯陶拜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港主政颇有赞许之意。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如麟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如麟(1859年—?),字瑞绂,号仁九,博尔济吉特氏,内务府蒙古正黄旗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7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主建昌府中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与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亦擅草行书。著有《占斋诗文集》。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录德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录德(1862年—?),号飬九,博霍罗特氏,荆州驻防蒙古镶黄旗人,同进士出身。光绪戊子举人,庚寅贡士,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后任江苏仪征县知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3.9.7-1952.3.1,江苏省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字晋余,号君九,又号螾庐。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官学部郎中。业余昆曲家,民国初年在天津入审音社。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景定成(1882年-1961年),字梅九,别号无碍居士,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城关人。幼聪颖,酷爱诗文。7岁即被选入太原令德堂,专攻算术。景娴于日、英与世界语,精通数学、理化,尤其诗文并茂,亦庄亦谐。著有《罪案》、《入狱始末记》、《〈石头记}真谛》、《葵心》,并译过世界名著但丁《神曲》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九思(1901-1999) 义乌人。圣约翰大学毕业。上海文史馆馆员。有《转丸集》。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周绍九(1909-?) 名基成,以字行,上海南汇人。曾任教。少从上海大同大学朱香晚受经史音韵之学,五十后问词于王沧叟、龙榆生、唐圭璋、王季思等。有《陈维崧选集》、《云西书屋词剩》。
杜琨 朝代:民国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杜琨(1910-1943) 字悦鸣,号九鲤散人。福建福鼎人。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毕业,执教院校。有《北游吟草》、《词录》、《霍童唱和诗》、《三余山馆诗话》、《闽东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