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族首领昭明子。昭明卒,相土继立,东迁泰山下,又迁于商丘。承祖业,佐夏入为王官之伯,扩展部族势力达于渤海。《诗·商颂·长发》颂其功业。相传为马车之发明者。故亦称乘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春秋秦穆公时人。善吹箫,作凤鸣,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遂与之为妻。萧史教弄玉吹箫,有凤来集。一日,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升而去。
公乘姒 朝代:春秋鲁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公乘子皮之姊。其族人死,姒哭之甚悲。子皮劝慰其姊并言将嫁之。后子皮不复言此。鲁国国君欲以子皮为相,子皮问其姊。姊以子皮临丧言出嫁事,为不习礼;过时又不再提及为不达人事,不可为相。子皮不听,为相未及一年,果被杀。
离垢地寄欲界天乘
【三藏法数】
谓二地菩萨,明修十善之行,而复示现生于欲界天上,以作天王。故云离垢地寄欲界天乘。(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发光地寄色界无色界天乘
【三藏法数】
谓三地菩萨,明修八禅定行,同于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故云发光地寄色无色界天乘。(八禅定者,色界、无色界各四禅定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四空者,即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
焰慧地寄须陀洹乘
【三藏法数】
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四地菩萨初断俱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须陀洹,故云焰慧地寄须陀洹乘。(俱生身见者,谓见惑与形俱生,即初托胎之时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
难胜地寄阿罗汉乘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故云难胜地寄阿罗汉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现前地寄缘觉乘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远行地寄菩萨乘
【三藏法数】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七地菩萨,明修菩提分法之行,方便涉有,不舍度生,同于菩萨,故云远行地寄菩萨乘。(梵语菩提,华言道。言菩提分者,即三十七道品之分也。涉有者,有即因果不亡之义,谓菩萨涉入三界,化诸众生也。)
不动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一乘者即佛乘也。谓八地菩萨具證阿含德,及不住道而舍所修之行,契合实理,离相离言,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不动地寄显一乘。(梵语阿含,华言无比。)
善慧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谓九地菩萨,以无量智,观察无边境界,说法教化众生,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善慧地寄显一乘。
法云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谓十地菩萨,以法身为云,普覆众生,观察觉了,受胜职位,意业自在,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法云地寄显一乘。(胜职位,即佛之位也。)
不乐二乘道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说一乘经
【三藏法数】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小乘外道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