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03,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邪见乘
定性二乘
定慧二乘
金刚乘
金刚一乘甚深教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
法相大乘
明珠譬大乘经典
宗乘
舍利弗过去退大乘向小道
律乘
后一一乘
后三一乘

乘戒
邪见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斥小乘之空法为邪见乘。止观七之四曰:「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坏驴耳。」
定性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佛学常见辞汇】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定慧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定慧二法配于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大日经疏三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
【佛学常见辞汇】
以定慧二种法来配于吾人的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
金刚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教之异名。教法坚利如金刚也。瑜祇经曰:「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a%na,但于印度特指佛教中阴阳和合派之教义,然于根本决不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教的别名。
金刚一乘甚深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赞叹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坚固,故曰金刚,为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奥,故曰甚深。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同名异译二经:一、三卷,为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通常所说之金刚顶经,即指本经。一、二卷四品,设修习供养之方规。此乃仪轨也。皆为唐不空译。然金刚顶之全本,有十万偈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此中不空所译三卷之金刚顶经,止初之一品,后赵宋施护,全译四大品,称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大教王经,有三十卷。
法相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为大乘教,故称曰法相大乘。
明珠譬大乘经典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与赐,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智度论四十九曰:「若水浊,以珠著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净土论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宗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各宗所弘之宗义及教典云宗乘。多为禅门及净土门标称自家之语。碧岩第五十则垂示曰:「权衡佛祖,龟鉴宗乘。」
【佛学常见辞汇】
各宗所弘扬的宗义和教典。
舍利弗过去退大乘向小道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乞眼婆罗门)
律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教法也。释门正统三曰:「南山律乘。」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教法。
后一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最后之圆教为一乘教。(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后三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后之终教,顿教,圆教三教为一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三乘有三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乘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者,以名开悟实相之智慧,戒者以名净除身口恶之制法。此中小乘之比丘,戒急乘缓,大乘之菩萨,乘急戒缓。涅槃经六曰:「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然是一往之相对,其实大乘之真萨埵,乘戒俱急。此有四句。(参见:戒急)
戒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专急于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止观四上曰:「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一乘戒俱急,二乘急戒缓,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