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03,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种一乘
五种三乘
小乘十八不共法
大乘十八不共法
不思议乘
方便乘涅槃
六部大乘经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中乘
心乘
分诸乘
四大乘宗
四宗大乘
四家大乘四种言说
四家大乘
五种一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别教一乘,同教一乘,绝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意一乘之称。出于五教章。
五种三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始别终同三乘(小乘),始终俱别三乘(始教),始终俱同三乘(终教),始终俱离三乘(顿教),始终俱同三乘(圆教)之称。
小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大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也。」次下之结文云:「问曰:若尔者,迦旃延尼子(小乘师)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尊说者是真不共法。」又出大乘义章二十末,法界次第下之下,止观七。
不思议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佛乘同。
方便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涅槃之一。善巧之化益终,而应身亦当灭也。
六部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依六部之经典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翻),解深密经(有四翻),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翻),阿毗达磨经(未翻),楞伽经(有三翻),厚严经(亦名大乘密严经)是。此为慈恩所立。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乘师子,以表智慧之狞猛,且文殊以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也。胎曼中之两文殊,皆坐白莲台。儿文殊亦不乘狮子。乘狮子为八字仪轨之说也。盖乘狮子者,乃金刚界之文殊,坐白莲者乃胎藏界之文殊也。申言之。即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莲华为三昧耶形,且坐于白莲台,金刚界之文殊以金刚剑为三昧耶形,骑于狮子又孔雀也,胎曼大钞四曰:「文殊狮子座事。八字轨曰:金色放光明,坐狮子王座。」(具云文殊八字仪轨,密宗授受秘密,世无刊本)然依八字文殊法之本经,则以孔雀为其所乘。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其画像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中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觉乘之异名。是在三乘之中位,故名。多论一曰:「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法华文句四曰:「身子迦叶等,悉是中乘根性。」
心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教以心观为主,故曰心乘。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坐换升平,密契心乘。」
【佛学常见辞汇】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分诸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融本末之体于同教一乘之体示有一乘,二乘,三乘等诸乘教之法门也。
四大乘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参见:四个大乘)
四宗大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家大乘同。(参见:大乘)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四家大乘四种言说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摩诃衍论所说五种中,以前四配于四家大乘,以第五如实言说为真言。一相言说,为法相宗。彼依深密经之法相品而立名,即立三科百法等相,约于三性以明宗也,今就色等诸相而起言说,尤为符合。二梦言说,为三论宗。彼之言意,三界如梦,一切所有之所作皆为梦中所作,若一念之梦觉,即为无生法体,依此义以建立真俗二谛而成一宗之义。故与梦言说之义相当。三执著言说,为天台宗。彼宗谈久远寿量之旨,为本门之实义,谓教主释尊之始于伽耶成佛,是尔前诸教之意,实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是乃一经之冲微,今解执著言说为本所闻所作业,尤为相当。四无始言说,为华严宗。彼宗专谈本有称性之旨,故彼宗云修行亦竟成佛亦竟,一切众生久来如此,是与今无始言说之义相叶也。见二教论果宝十上。
四家大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大乘)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