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下一页
志求大乘
二乘境
乘最上乘
欢喜地寄人乘
离垢地寄欲界天乘
发光地寄色界无色界天乘
焰慧地寄须陀洹乘
难胜地寄阿罗汉乘
现前地寄缘觉乘
远行地寄菩萨乘
不动地寄显一乘
善慧地寄显一乘
法云地寄显一乘
不乐二乘道
佛类词典(续上)
一乘因果为宗志求大乘
二乘境
乘最上乘
欢喜地寄人乘
离垢地寄欲界天乘
发光地寄色界无色界天乘
焰慧地寄须陀洹乘
难胜地寄阿罗汉乘
现前地寄缘觉乘
远行地寄菩萨乘
不动地寄显一乘
善慧地寄显一乘
法云地寄显一乘
不乐二乘道
一乘因果为宗
【三藏法数】
一乘即一实相也,宗即要也。谓修此实相之行为因,證此实相之理为果,故名一乘因果为宗也。
一乘即一实相也,宗即要也。谓修此实相之行为因,證此实相之理为果,故名一乘因果为宗也。
志求大乘
【三藏法数】
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二乘境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以四谛之法而修,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名之为乘。谓见慢之心,既因修观而息;则先世所习小志,因静而生。盖小志溺于空寂,不能至于大乘究竟之地,所谓宁起疥癞野干心,勿学声闻、缘觉行。故二乘境界若发,亦须用观观察,毋令生著。为是须观二乘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谓声闻、缘觉,以四谛之法而修,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名之为乘。谓见慢之心,既因修观而息;则先世所习小志,因静而生。盖小志溺于空寂,不能至于大乘究竟之地,所谓宁起疥癞野干心,勿学声闻、缘觉行。故二乘境界若发,亦须用观观察,毋令生著。为是须观二乘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乘最上乘
【三藏法数】
最上即无上,乘犹车乘,有运载之义。是大乘菩萨所乘,名最上也。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最上即无上,乘犹车乘,有运载之义。是大乘菩萨所乘,名最上也。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欢喜地寄人乘
【三藏法数】
谓初地菩萨,明修布施之行,而复示现生于世间,以作人王。故云欢喜地寄人乘。
谓初地菩萨,明修布施之行,而复示现生于世间,以作人王。故云欢喜地寄人乘。
离垢地寄欲界天乘
【三藏法数】
谓二地菩萨,明修十善之行,而复示现生于欲界天上,以作天王。故云离垢地寄欲界天乘。(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谓二地菩萨,明修十善之行,而复示现生于欲界天上,以作天王。故云离垢地寄欲界天乘。(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发光地寄色界无色界天乘
【三藏法数】
谓三地菩萨,明修八禅定行,同于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故云发光地寄色无色界天乘。(八禅定者,色界、无色界各四禅定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四空者,即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
谓三地菩萨,明修八禅定行,同于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故云发光地寄色无色界天乘。(八禅定者,色界、无色界各四禅定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四空者,即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
焰慧地寄须陀洹乘
【三藏法数】
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四地菩萨初断俱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须陀洹,故云焰慧地寄须陀洹乘。(俱生身见者,谓见惑与形俱生,即初托胎之时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
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四地菩萨初断俱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须陀洹,故云焰慧地寄须陀洹乘。(俱生身见者,谓见惑与形俱生,即初托胎之时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
难胜地寄阿罗汉乘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故云难胜地寄阿罗汉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故云难胜地寄阿罗汉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现前地寄缘觉乘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远行地寄菩萨乘
【三藏法数】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七地菩萨,明修菩提分法之行,方便涉有,不舍度生,同于菩萨,故云远行地寄菩萨乘。(梵语菩提,华言道。言菩提分者,即三十七道品之分也。涉有者,有即因果不亡之义,谓菩萨涉入三界,化诸众生也。)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七地菩萨,明修菩提分法之行,方便涉有,不舍度生,同于菩萨,故云远行地寄菩萨乘。(梵语菩提,华言道。言菩提分者,即三十七道品之分也。涉有者,有即因果不亡之义,谓菩萨涉入三界,化诸众生也。)
不动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一乘者即佛乘也。谓八地菩萨具證阿含德,及不住道而舍所修之行,契合实理,离相离言,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不动地寄显一乘。(梵语阿含,华言无比。)
一乘者即佛乘也。谓八地菩萨具證阿含德,及不住道而舍所修之行,契合实理,离相离言,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不动地寄显一乘。(梵语阿含,华言无比。)
善慧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谓九地菩萨,以无量智,观察无边境界,说法教化众生,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善慧地寄显一乘。
谓九地菩萨,以无量智,观察无边境界,说法教化众生,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善慧地寄显一乘。
法云地寄显一乘
【三藏法数】
谓十地菩萨,以法身为云,普覆众生,观察觉了,受胜职位,意业自在,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法云地寄显一乘。(胜职位,即佛之位也。)
谓十地菩萨,以法身为云,普覆众生,观察觉了,受胜职位,意业自在,超于世、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云法云地寄显一乘。(胜职位,即佛之位也。)
不乐二乘道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