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乘圆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大乘法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所修的道法。
小乘法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所修的道法。
别教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如华严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一乘者是。
【三藏法数】
别者,即别异小、始、终、顿之四教也。然此别教,唯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随举一法,即摄一切;无尽法门,一一法门,迥异馀教,故名别教一乘也。
圆乘
【佛学常见辞汇】
圆满无缺的教法,即佛乘。
愚法二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实乘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权乘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指藏通别三教的菩萨,因他们的功行尚浅,实在还没有达到真实菩萨的地位。
小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小乘之四分
【佛学次第统编】
兹叙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大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
大乘之四分
【佛学次第统编】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乘篇中,兹为大乘篇说,不妨重复述之。谓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三宝──大乘三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并三宝章)
三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三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二、大乘法宝〕,法即轨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则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
〔三、大乘僧宝〕,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不著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