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声闻乘
声闻乘教
声闻乘十地
宝乘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现證经
摄大乘论现證三昧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权大乘
权乘实果
读诵大乘
赞佛乘
佛类词典(续上)
馀乘声闻乘
声闻乘教
声闻乘十地
宝乘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现證经
摄大乘论现證三昧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权大乘
权乘实果
读诵大乘
赞佛乘
馀乘
【佛学大辞典】
(仪式)乘者教法也。自宗之教法呼为宗乘,馀宗之教法谓之馀乘。
(仪式)乘者教法也。自宗之教法呼为宗乘,馀宗之教法谓之馀乘。
声闻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乘又三乘之一。(参见:乘)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 贤┐
│总相念处┘ ├─七方便┐
│暖─────┐ │ │
声 │顶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圣谛
闻 │世第一法──┘ │
│预流果 ┐ │
│一来果 ├四果─────────┘
│不还果 │
└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法数】
声闻者,闻如来声教而得悟道也。谓声闻以四谛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二乘又三乘之一。(参见:乘)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 贤┐
│总相念处┘ ├─七方便┐
│暖─────┐ │ │
声 │顶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圣谛
闻 │世第一法──┘ │
│预流果 ┐ │
│一来果 ├四果─────────┘
│不还果 │
└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法数】
声闻者,闻如来声教而得悟道也。谓声闻以四谛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三乘有三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术语)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三乘有三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声闻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光宅四教之一。(参见:四教)附录。
(术语)光宅四教之一。(参见:四教)附录。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声闻乘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地)附录四乘十地项。
(名数)(参见:十地)附录四乘十地项。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宝乘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又云宝车,大白牛车也,以譬法华经所说一乘之法。经譬喻品曰:「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譬喻)又云宝车,大白牛车也,以譬法华经所说一乘之法。经譬喻品曰:「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摄大乘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无著菩萨所造,有三译:一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二为陈真谛译,三卷。三为唐玄奘译,三卷。前二谓之摄大乘论,后一谓之摄大乘论本。法华玄义私记一末曰:「玄赞要集云:西方摄大乘经有七百卷,此方不来,有一品名摄大乘品,造摄大乘论解之。」
(书名)无著菩萨所造,有三译:一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二为陈真谛译,三卷。三为唐玄奘译,三卷。前二谓之摄大乘论,后一谓之摄大乘论本。法华玄义私记一末曰:「玄赞要集云:西方摄大乘经有七百卷,此方不来,有一品名摄大乘品,造摄大乘论解之。」
摄大乘论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释无著之摄大乘论者。有二本:一为世亲菩萨作,一为无性菩萨作。前之一本有三译,一为陈真谛译,十五卷,二为隋笈多译,十卷,三为唐玄奘译,十卷。后之一本,唯玄奘译,十卷。
(书名)释无著之摄大乘论者。有二本:一为世亲菩萨作,一为无性菩萨作。前之一本有三译,一为陈真谛译,十五卷,二为隋笈多译,十卷,三为唐玄奘译,十卷。后之一本,唯玄奘译,十卷。
摄大乘现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之略名。
摄大乘论现證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权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中,分权实之二,立一切皆成佛之宗,为实大乘,不然者为权大乘。盖华严天台等为实大乘,法相三论为权大乘也。但此判为华严天台自己所说,而法相三论无首肯者。
(术语)大乘之中,分权实之二,立一切皆成佛之宗,为实大乘,不然者为权大乘。盖华严天台等为实大乘,法相三论为权大乘也。但此判为华严天台自己所说,而法相三论无首肯者。
权乘实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十住心中,前九住心名权乘,第十住心为实果。唯识,三论,华严,天台等为权乘之法,佛皆为因位之权佛,真实之佛果,但为第十住心之法身密佛。
(术语)真言之十住心中,前九住心名权乘,第十住心为实果。唯识,三论,华严,天台等为权乘之法,佛皆为因位之权佛,真实之佛果,但为第十住心之法身密佛。
读诵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读诵大乘经典也。
(术语)读诵大乘经典也。
赞佛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