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大乘结集
钝同二乘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圆融十乘
瑜伽上乘
顿教一乘
辟支佛乘
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
称赞大乘功德经
实大乘教
大乘缘生论
缘乘
缘觉乘
缘觉乘十地
佛类词典(续上)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乘结集
钝同二乘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圆融十乘
瑜伽上乘
顿教一乘
辟支佛乘
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
称赞大乘功德经
实大乘教
大乘缘生论
缘乘
缘觉乘
缘觉乘十地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之异译也。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共致书于其女阿踰阇国王妃胜鬘夫人称扬佛德。胜鬘得书欢喜说偈,遥请佛来现。佛即现身。胜鬘说说偈赞叹其德。佛为授记。胜鬘复发十弘誓愿,感天花天音。乃至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不了义(其了义为唯一佛乘也),佛赞印是放光升空而还独园,告阿难及天帝释结名付属。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之异译也。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共致书于其女阿踰阇国王妃胜鬘夫人称扬佛德。胜鬘得书欢喜说偈,遥请佛来现。佛即现身。胜鬘说说偈赞叹其德。佛为授记。胜鬘复发十弘誓愿,感天花天音。乃至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不了义(其了义为唯一佛乘也),佛赞印是放光升空而还独园,告阿难及天帝释结名付属。
大乘结集
【佛学大辞典】
(传说)有数说。菩萨处胎经,佛灭后七日,大迦弃招集五百阿罗汉,令彼请十方佛世界诸阿罗汉,于阎浮提娑罗双树间,得八亿四千阿罗汉众。使阿难先分类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萨藏结集八藏云。菩萨处胎经出经品曰:「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揵稚集众。(中略)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众,来集到忍界,听受法言。(中略)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亦集著一处,戒律藏者亦集著一处。(中略)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次依智度论则文殊弥勒等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三藏,谓之菩萨藏,或言小乘三藏于耆阇崛山(智度论之说)结集之。智度论百曰:「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传说)有数说。菩萨处胎经,佛灭后七日,大迦弃招集五百阿罗汉,令彼请十方佛世界诸阿罗汉,于阎浮提娑罗双树间,得八亿四千阿罗汉众。使阿难先分类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萨藏结集八藏云。菩萨处胎经出经品曰:「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揵稚集众。(中略)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众,来集到忍界,听受法言。(中略)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亦集著一处,戒律藏者亦集著一处。(中略)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次依智度论则文殊弥勒等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三藏,谓之菩萨藏,或言小乘三藏于耆阇崛山(智度论之说)结集之。智度论百曰:「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钝同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分通教之菩萨为钝利二种,其钝根之菩萨不能證悟中道,故与二乘同一。是曰钝同二乘。
(术语)天台宗分通教之菩萨为钝利二种,其钝根之菩萨不能證悟中道,故与二乘同一。是曰钝同二乘。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经名)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圆融十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判四教中圆教之十乘观法也。行止观有十种之法,谓为十乘观法。此十乘观法通于藏通别圆之四教,故特指圆教之十乘,而谓为圆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圆融为理致故也。
(术语)天台所判四教中圆教之十乘观法也。行止观有十种之法,谓为十乘观法。此十乘观法通于藏通别圆之四教,故特指圆教之十乘,而谓为圆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圆融为理致故也。
瑜伽上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瑜伽为相应之义,三密之行业,相应而契于理,谓为瑜伽。此行为无上之佛乘,故曰上乘。真言教之美称也。
(术语)瑜伽为相应之义,三密之行业,相应而契于理,谓为瑜伽。此行为无上之佛乘,故曰上乘。真言教之美称也。
顿教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为顿教,一切众生悉得乘此乘,故谓为一乘。观经疏三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术语)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为顿教,一切众生悉得乘此乘,故谓为一乘。观经疏三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辟支佛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
【佛学大辞典】
(故事)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为上座,后依不空三藏之奏请,以文殊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国皆尔,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
(故事)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为上座,后依不空三藏之奏请,以文殊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国皆尔,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
称赞大乘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宝华殿,德严华菩萨问: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宜远离者?佛言无如乐二乘之人,宁堕地狱,不可起二乘之作意。次明谤大乘之罪,及释大乘之名义。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宝华殿,德严华菩萨问: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宜远离者?佛言无如乐二乘之人,宁堕地狱,不可起二乘之作意。次明谤大乘之罪,及释大乘之名义。
实大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带权方便之大乘教也。言天台,华严,真言,禅等。
(术语)不带权方便之大乘教也。言天台,华严,真言,禅等。
大乘缘生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与上本同。实小乘之论也。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与上本同。实小乘之论也。
缘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乘之一。
(术语)五乘之一。
缘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乘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地)
(名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