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小乘二家涅槃
神通乘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秘密乘
秘密上乘
秘密大乘经
秘密佛乘十住心
梵乘
第一乘
授大乘菩萨仪
理乘
败种二乘
教乘法数
佛类词典(续上)
退凡下乘率都婆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小乘二家涅槃
神通乘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秘密乘
秘密上乘
秘密大乘经
秘密佛乘十住心
梵乘
第一乘
授大乘菩萨仪
理乘
败种二乘
教乘法数
退凡下乘率都婆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天竺灵鹫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毗娑罗王所建。西域记九曰:「宫城东北行十四里,至鹫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发兴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馀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进。一云退凡,即简凡人不使同往。」
(堂塔)在天竺灵鹫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毗娑罗王所建。西域记九曰:「宫城东北行十四里,至鹫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发兴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馀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进。一云退凡,即简凡人不使同往。」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馀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馀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小乘二家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部宗谓涅槃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系得之绳属之于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三曰:「小乘二师者,毗昙计无为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于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术语)有部宗谓涅槃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系得之绳属之于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三曰:「小乘二师者,毗昙计无为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于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神通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真言教。是为依如来神变加持力而说之乘教,故曰神通乘。又乘于神通力,直到所至之处,故以譬真言乘之速疾成佛也。金刚顶经曰:「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无上大乘。」大日经疏一曰:「大品经云:或有菩萨,初发心时即登菩萨位,得不退转。或有初发心时即得无上菩提便转法轮,龙树以为如人远行,乘羊去者久之乃到,乘马则差速。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尔,不应生疑,则此经深旨也。」又曰:「所谓清净句者,即是顿觉成佛神通乘也。」同二曰:「如馀教中菩萨,行方便对治道,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德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得达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至到之处,虽则无异,而所乘法有殊。」
【佛学常见辞汇】
指真言教。
(术语)称真言教。是为依如来神变加持力而说之乘教,故曰神通乘。又乘于神通力,直到所至之处,故以譬真言乘之速疾成佛也。金刚顶经曰:「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无上大乘。」大日经疏一曰:「大品经云:或有菩萨,初发心时即登菩萨位,得不退转。或有初发心时即得无上菩提便转法轮,龙树以为如人远行,乘羊去者久之乃到,乘马则差速。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尔,不应生疑,则此经深旨也。」又曰:「所谓清净句者,即是顿觉成佛神通乘也。」同二曰:「如馀教中菩萨,行方便对治道,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德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得达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至到之处,虽则无异,而所乘法有殊。」
【佛学常见辞汇】
指真言教。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秘密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教法也。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的教法。
(术语)真言之教法也。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的教法。
秘密上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真言之教法。秘密最上之乘教也。
(术语)称真言之教法。秘密最上之乘教也。
秘密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之略名。
(经名)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之略名。
秘密佛乘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十住心不立优劣深浅,由真言实义,人天鬼畜等悉为平等之法身者。是为横之十住心。此有二,曼荼罗种性之十住心与普门万德之十住心也。前者表众生本具之心平等而悉为法身,后者为显大日所證普门万德之有状者。
(术语)于十住心不立优劣深浅,由真言实义,人天鬼畜等悉为平等之法身者。是为横之十住心。此有二,曼荼罗种性之十住心与普门万德之十住心也。前者表众生本具之心平等而悉为法身,后者为显大日所證普门万德之有状者。
梵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乘之一,同菩萨乘,清净乘物之意。
【三藏法数】
梵即净也。谓诸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诸众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舍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则离苦得乐,舍则冤亲平等,此四无量心,以由众生无量,故菩萨之心亦无量也。)
(术语)五乘之一,同菩萨乘,清净乘物之意。
【三藏法数】
梵即净也。谓诸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诸众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舍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则离苦得乐,舍则冤亲平等,此四无量心,以由众生无量,故菩萨之心亦无量也。)
第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异名。唐华严经五十一曰:「过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别名。
(术语)大乘之异名。唐华严经五十一曰:「过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别名。
授大乘菩萨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元照述。
(书名)一卷,宋元照述。
理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大乘之一。为万有根柢之理性之异名。
【三藏法数】
谓理性虚通,自然荷运诸法,故名理乘。(荷,负也;运,动也。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至极果,故名运。)
(术语)三大乘之一。为万有根柢之理性之异名。
【三藏法数】
谓理性虚通,自然荷运诸法,故名理乘。(荷,负也;运,动也。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至极果,故名运。)
败种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败根)
(术语)(参见:败根)
教乘法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十卷。明圆净集。
(书名)四十卷。明圆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