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證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口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天乐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
【三藏法数】
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五妙音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极其妙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五妙音乐,顿绝听闻。」
五妙境界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四。言极乐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乐也。
五结乐子
【佛学大辞典】
(天名)侍帝释天之乐神名。来佛前弹琉璃之琴,颂佛德。见中阿含经三十三。
五种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乐)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
〔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也。)
〔三、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
〔四、菩提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五、涅槃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菩萨息化归真,入无馀涅槃,获最寂静,是名涅槃乐也。(无馀者,色身与惑灭尽,而无所遗馀也。)
五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欲之快乐也。群疑论探要记七曰:「五情快乐名为五乐,谓凡愚人贪染五境深生乐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家乐,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二远离乐,为色界初禅天之乐。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禅定之喜乐也。三寂静乐,为二禅天之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四菩提乐,成无上道,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也。五涅槃乐,离生死之苦,入于无馀涅槃,究竟寂灭之乐也。见华严大疏钞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槃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馀涅槃,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不苦不乐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受之一。又云舍受。于不违不顺之境领纳不苦不乐之心意也。
【三藏法数】
谓于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是名不苦不乐受。
极乐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化乐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之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仁王经上曰:「化乐天。」俱舍论十一曰:「乐变化天。」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仁王经上曰:「若菩萨住十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引接结缘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四安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四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