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思曲
古乐府曲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懊儂歌》者, 晋 石崇 、 緑珠 所作,惟《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曲》, 梁 天监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云 改为《相思曲》。” 南朝 梁 王僧孺 《春思》:“復闻黄鸟吟,今作《相思曲》。”
分類:乐府题解
《国语辞典》:丽人行(丽人行)  拼音:lì rén xíng
诗名。唐杜甫所作。七言乐府。以内敛的讽刺手法,描述唐朝杨国忠兄妹的奢淫与得势,隐微地透露出无奈的慨叹。
《國語辭典》:敕勒歌  拼音:chì lè gē
诗名。相传为东魏高欢命其部将斛律金所作。本为鲜卑语,北朝民歌,经翻译为汉字。全诗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乐府收录其词。
《漢語大詞典》:陇头水(隴頭水)
(1). 陇山 顶之流水。 唐 于濆 《陇头吟》:“借问 陇头 水,终年恨何事。”乐府诗集·汉横吹曲一·陇头 郭茂倩 题解引《三秦记》:“其坂(指 陇山 )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 水也。”
(2). 汉 乐府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陇头 宋 郭茂倩 题解:“一曰《陇头水》。”
《漢語大詞典》:石留
(1).见“ 石溜 ”。
(2).见“ 石榴 ”。
(3).乐府鼓吹曲, 汉 短箫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汉 鼓吹鐃歌……十八曰《石留》。”
《漢語大詞典》:石溜(石霤)
(1).亦作“ 石留 ”。指贫瘠多石之地。战国策·韩策一:“ 成皋 ,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二:“石留,言大地多石,如人之有留结也。”
(2).亦作“ 石霤 ”。岩石间的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 唐 王维 《栾家濑》诗:“颯颯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宋 苏辙 《万杉寺》诗:“涓涓石溜供厨足,矗矗山屏遶寺开。”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泛月》:“试听殿铃隐隐,石溜潺潺,总把游情逗。” 闻一多 《祈祷》诗:“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 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 黄河 又流着和谐?”
《國語辭典》:石榴  拼音:shí liú
植物名。安石榴科安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地中海沿岸。高二至三公尺,叶具短柄,对生或丛生,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五月开花,一至五朵顶生,萼筒管状或钟形,红色或黄色,花单瓣或重瓣,朱红色罕白色。果也称为「石榴」,球形,深黄色或朱红色,熟时开裂,种子之外种皮肉质,可食。也称为「百花王」、「丹若」、「若榴」、「安石榴」。
《漢語大詞典》:小垂手
(1).舞名。又为乐府杂曲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大垂手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题解》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南朝 梁 吴均 《小垂手》诗:“舞女出西 秦 ,躡影舞阳春,且復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舞歌》:“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宋 唐庚 唐子西文录卷二:“古乐府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皆舞名也。”亦省称“ 小垂 ”。 元 马祖常 《次前韵》之四:“乐部韦娘舞小垂,病来能召翰林医。”参见“ 大垂手 ”。
(2).谓双手略向下垂。 宋 林光朝 《与叶丞相子昂》:“ 唐 以来宰相谓之礼絶百僚,无长幼皆拜伏於其前,相君平立小垂手而已。”
《漢語大詞典》:大垂手
古舞名。又为乐府杂曲歌辞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六·大垂手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隋 江总 《妇病行》曰‘夫壻府中趋,谁能大垂手’是也。又《独摇手》亦与此同。”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记》:“ 张文昌 诗:‘上宫才人大垂手,愿君千年万年寿,朝出射麋暮饮酒。’古乐府《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皆舞名也。”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漢語大詞典》:蜀国弦(蜀國絃)
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 南朝 梁简文帝 、 隋 卢思道 、 唐 李贺 等均有此作。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张永 《元嘉技録》《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 唐 薛涛 《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 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絃》。”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诗:“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絃》。”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伯兄五十韵》:“哀怨《江南赋》,凄凉《蜀国絃》。”
《漢語大詞典》:三妇艳(三婦豔)
乐府相和歌辞篇名。古诗《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的后段,都有大妇、中妇、小妇等辞。《三妇艳》即专取此古诗的后六句为式。亦省作“ 三妇 ”。 唐 骆宾王 《和孙长史秋日卧病》:“调絃《三妇》至,置驛五侯来。”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诗:“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漢語大詞典》:车遥遥(車遥遥)
(1).车行遥远貌。 南朝 梁 《车遥遥》诗:“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2).乐府杂曲歌辞名。 唐 孟郊 、 张籍 、 张祜 等都有此一题目的乐府诗。
《漢語大詞典》:上之回
乐府 汉 《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 回 ,指 回中宫 ,曾被 匈奴 烧毁, 武帝 元封 四年,复通 回中道 ,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参阅乐府诗集卷十六及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唐 陈子良 《上之回》诗:“承平重游乐,詔蹕《上之回》。”
《漢語大詞典》:少年行
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 南朝 宋 鲍照 、 北周 庾信 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后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
《漢語大詞典》:清商曲
乐府歌曲名。声调比较清越,故名。据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分为《吴声歌》《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乐》《雅歌》六类,前三类保存了部分 南朝 民歌。旧题 汉 苏武 之三:“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朱自清 《中国歌谣·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清商曲中,歌谣最多。”
《漢語大詞典》:五杂俎(五雜俎)
亦作“五杂组”。 古乐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词曰:“五杂俎,冈头草。往復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后人仿其作,成为诗体的一种。见 明 冯惟讷 古诗纪·统论。 唐 颜真卿 有《三言拟五杂组》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按诗有杂体:一曰抝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十五曰五杂俎体。”
《國語辭典》:采莲曲(採蓮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曲名。本于「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南朝梁武帝「江南弄」七曲,〈采莲曲〉为第三首。又南朝梁羊侃有爱姬张静婉,美丽善舞,羊侃尝为之制「采莲棹歌」两曲,称为「张静婉采莲曲」。见《乐府诗集。卷五○。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