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6分类词汇 56
《國語辭典》:蜡板(蠟板)  拼音:là bǎn
1.用蜡纸刻写或打字的底板。
2.电镀板的蜡模。将蜡熔于盘,蒙上黑铅粉,覆于所需的板上,在压平架下压出的板型。
《漢語大詞典》:坎侯
乐器名。即箜篌。也称空侯。 汉武帝 令乐人 侯调 依琴作“坎坎之乐。”坎坎,形容声应节奏,侯是以姓冠乐章,故称“坎侯”。或谓坎空声近,坎亦训空。后人又加“竹”于“空侯”上。后汉书·礼仪志下:“壎一,簫四,笙一,箎一,柷一,敔一,瑟六,琴一,竽一,筑一,坎侯一。”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及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五八。
《國語辭典》:铁片(鐵片)  拼音:tiě piàn
平薄而呈片状的铁。如:「那位清洁人员正拿著铁片,刮掉黏在地上的口香糖。」
《國語辭典》:铁片大鼓(鐵片大鼓)  拼音:tiě piàn dà gǔ
一种起源于山东省的大鼓书。乐器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击拍,后改用铁绰板,并以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说有唱。曲调缠绵婉转。也称为「梨花大鼓」、「犁铧大鼓」、「铁板大鼓」、「山东大鼓」。
《漢語大詞典》:卧箜篌
乐器名。箜篌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乐:“ 魏 高阳王 雍 美人 徐月华 ,能弹卧箜篌,为 明妃 出塞之声。”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高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
《漢語大詞典》:弦鼗
见“ 弦鼗 ”。
乐器名。犹今之三弦。
《国语辞典》:拍鼓  拼音:pāi gǔ
乐器名。一种北管乐器。形状圆而扁。
《國語辭典》:南胡  拼音:nán hú
乐器名。一种胡琴,属拉弦乐器。木制琴筒,琴杆较长,蒙以蛇皮或蟒皮,声音柔和圆润,因流行于江南一带,南方人称为「南胡」。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杆,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马。用竹制弓杆,张以马尾,穿于两弦之间演奏,属胡琴类乐器之中音乐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带,也称为「南胡」。经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属于国乐乐团当中最主要的擦弦乐器。
《國語辭典》:四胡  拼音:sì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与二胡略同而有四弦,一、三弦为一组同音,二、四弦为一组同音。有大小两种,大四胡多用于说唱伴奏,小四胡用于独奏或与民间乐器合奏。曾称为「提琴」,蒙古语称为「侯勒」、「胡兀尔」,是胡琴中的一种,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扛鼓
(1).乐器名。一种小鼓。长三尺,上有盖, 隋大业 中 炀帝 宴享曾用之,奏乐时常先敲击之以引大鼓。见文献通考·乐九。按,隋书·音乐志中作“棡鼓”。
(2).曲名。传为 黄帝 既杀 蚩尤 所作,共十章。见文献通考·乐九
《国语辞典》:鼓钹(鼓钹)  拼音:gǔ bá
乐器名。打击的乐器,指鼓和钹。《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鼓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
《國語辭典》:胡拨四(胡撥四)  拼音:hú bō sì
乐器名,弹拨乐器:(1)系参照古老乐器火不思的形制制成。面板用桐木,背板、侧板以枫木制成;面板下部开两个云形音窗,音箱内设音梁。置指板及品位。用拨子弹奏,音色醇厚、柔和,音量宏大。多用于合奏、伴奏及弹唱,亦用于独奏。(2)参见「火不思」条。
《漢語大詞典》:胡拨思(胡撥思)
乐器名。即火不思。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浑不似》:“浑不似製如琵琶,直径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絃皮絣同一弧柱。相传 王昭君 琵琶坏,使 胡 人重造,造而其形小。 昭君 笑曰:‘浑不似。’遂以名。元史以为火不思,今以为胡拨思,皆相传之譌。”按火不思、浑不似、胡拨思均为同一乐器名的音转。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火不思。参见“ 火不思 ”。
《國語辭典》:六弦琴  拼音:liù xián qín
参见「吉他」条。
《漢語大詞典》:雅笛
乐器名。正调之笛。 唐 李百药 《笙赋》:“纵调文于雅笛,留神思于和笙。”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説皆不同。”
《国语辞典》:秦琴  拼音:qín qín
乐器名。一种弹拨乐器,木制琴杆,设二弦而有品位,桐木制音箱,音色柔和清脆。
《国语辞典》:直笛  拼音:zhí dí
乐器名。一种直持吹奏的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