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乐之(乐之)
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于韩诗外传:子夏读诗已毕,夫子问曰:尔亦可言 诗矣。子夏对曰: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弟子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
分类:乐之
《分类字锦》:众乐之先(众乐之先)
陈氏乐书: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籥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籥为众乐之先,其斯以为称。
分类:
《分类字锦》:礼乐之司(礼乐之司)
刘禹锡《为杜佑谢男师损等授官表》:太常实礼乐之司,非儒者勿履。 《唐书·张说传》: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者,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或兴池馆,或尚声色。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延豪俊,则稗正乃天子礼乐之司,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耶?”帝知遂薄坚。
分类:馆阁卿监
《國語辭典》:留连(留連)  拼音:liú lián
1.徘徊不忍离去。《初拍案惊奇》卷二七:「妻子既不见,留连于此无益。」《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两公子留连不忍相别。」也作「流连」。
2.一再挽留。《水浒传》第四回:「次日,赵员外要回,告辞长老,留连不住。」
《國語辭典》:学道(學道)  拼音:xué dào
职官名。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也称为「学政」。
《國語辭典》:学政(學政)  拼音:xué zhèng
1.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國語辭典》:花柳  拼音:huā liǔ
1.红花绿柳。《红楼梦》第一回:「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
2.妓院。《金瓶梅》第九六回:「三十上小人有些不足,花柳中少要行走。」
《國語辭典》:花柳病  拼音:huā liǔ bìng
性病的俗称。参见「性病」条。
《國語辭典》:欢声(歡聲)  拼音:huān shēng
欢喜呼喊的声音。如:「欢声如雷」。《三国志。卷三六。蜀书。黄忠传》:「金鼓振天,欢声动谷。」
《国语辞典》:乐处(乐处)  拼音:lè chù
快乐之处。唐。薛能〈并州寓怀〉诗:「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國語辭典》:同欢(同歡)  拼音:tóng huān
一起欢乐。如:「耶诞夜他准备了丰盛的大餐,邀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同欢。」南朝宋。吴迈远长相思〉诗:「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國語辭典》:宴乐(宴樂)  拼音:yàn lè
1.安乐。《易经。需卦。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
2.宴饮寻乐。《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國語辭典》:欢腾(歡騰)  拼音:huān téng
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欣逢双十国庆,普天同庆,全民欢腾。」也作「腾欢」。
《漢語大詞典》:无乐(無樂)
不举乐。大戴礼记·公符:“公冠四加玄冕,饗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
(1).没有欲乐。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淮南子·原道训》:“能至於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2).指无可乐之事。 晋 陶潜 《杂诗》之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漢語大詞典》:需云(需雲)
(1).语本《易·需》:“《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 疏:“若言云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时以饮食宴乐。”后用“需云”为君臣宴乐之典。 唐玄宗 《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诗:“撰日巖廊暇,需云宴乐初。”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臣有负薪之疾,不果预需云之燕。”
(2).喻为遍降于民的朝廷德泽。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
《漢語大詞典》:铃铎(鈴鐸)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漢語大詞典》:后夔
人名。相传为 舜 掌乐之官。文选·张衡〈东京赋〉:“ 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 后夔 , 舜 臣,掌乐之官。” 唐 潘存实 《赋得玉声如乐》诗:“ 后夔 如为听,从此振琮琤。”参见“ 一夔 ”。
分類:人名乐之
《漢語大詞典》:一夔
夔 相传为 尧 (一说 舜 )时乐正,仅有一足。 孔子 答 鲁哀公 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 夔 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后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梁书·裴子野传:“﹝ 子野 ﹞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奬后世,庶一 夔 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参见“ 一夔足 ”。